金融危机下,企业订单缩水,开工不足,闲置劳动力成了不少企业的负担;眼下,随着经济逐步转暖,订单量日益恢复,招工难却又成了企业的一大难题。据区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区工业企业协会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区内企业对普工、技工的需求缺口在2至3万人。
上周,在这两个协会的组织下,中西部地区的5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负责人和区内20多家企业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召开校企人才对接研讨会。经过协商,来自中西部地区的34所职业技术学校与我区有关单位和企业签下了合作协议,今后这些学校将利用松江的企业资源开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教学,并为松江企业定点培养急需人才。
据两个协会对区内43家内外资企业的抽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眼下大多数企业普遍感觉招工难。其中,57%的企业认为招工难的原因,是普工、技工一般薪资福利水平较低,工作生活相对辛苦,且眼下的90后员工在职业态度和发展规划上有待培训和提升。另外,19%的企业认为缺乏与院校沟通的机会与平台,18%的企业表示院校培训质量与岗位技能存在较大差距。
与企业的招工难看法不同,参加研讨会的多家职业学校负责人却直呼就业难。西安工业经济职业学校就业处的吴新利就表示,学生的毕业时间与企业要求用工的时间不吻合,企业的用工计划并不会按照学生的毕业时间进行调整。因此,常常是企业要用工时,学生还未毕业,而当学生大批毕业需要安置时,企业又没有招工计划。
企业闲时劳动力剩余,成为企业负担,忙时用工又难招到;学校也常常为培养的人才不对企业胃口而犯愁。企业与学校异口同声喊难,却是各有各自难处。参加研讨的学校负责人纷纷表示,由学校独自寻找对接企业难度很大,而企业也担心与单一学校合作风险太大,“万一学生不符合岗位,或集体离岗,订单就无法完成”。两难之下,此番研讨就给双方构筑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区外商投资协会秘书长石君平告诉记者,在43家被调查的企业中,有6成企业更青睐于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解决招工难,而学校也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开拓更有效的就业途径。
这种面对面的研讨交流方式,给招工难、就业难同时带来了破题的新思路。据悉,作为研讨会承办方之一的上海大川派遣服务有限公司,分别与来自宁夏、重庆、四川、云南等16个省市、自治区的34所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区内部分企业签下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区内企业将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而校方可根据企业的需求,定点定向培养人才。这也就是说,今后中西部地区34所职业学校将成为松江企业的人才基地。
在石君平看来,这次研讨会的最大收获是改变了过去学校和企业单独对接的模式,形成了中介服务公司介入的三元制校企合作新模式。通过中介公司的服务,可以有效解决校企对接过程中的信息渠道、实习服务、资金流向等问题。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可登陆松江第一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