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最早的民间邮政机构
清光绪元年(1875年),始设“民信局”,代客递送信件包裹,松江城厢有“协源”、“全盛”、“顺成”三家,分布在西门外大街白龙潭到岳庙口一带。
松江最早的官方邮政机构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初,设立邮寄代办所,3月20日成立大清上海邮政总局松江支局,局址在马路桥东首,民国后改称松江邮局。
松江最早的国营电信机构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创办松江电报局,局址在西门外大街。
松江最早的铁路
宣统元年(1909年),松江至嘉兴段铁路通车,(九月十二日,沪杭铁路全线通车)。
松江最早的电话股份公司
1912年六月,松江电话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专营市内电话业务。
松江最早的路灯
1914年1月,松江县城街巷开始设装路灯(电灯),在大街上每隔1根电杆装1盏40瓦白炽灯,小街上每隔2根电杆装1盏25瓦白炽灯。
松江最早的长途电话
1925年4月,松江电报局附设交通部松江长途电话分局开业。
松江最早的黄包车
1929年下旬,县城始有人力车(俗称“黄包车”),隔年成立合众、三友人力车公司。
松江最早的公墓
1930年2月22日,邑人集资购南门内三图地,建万年公墓,为本县有公墓之始。
松江最早的公路
民国21年(1932年),松江县第一条公路——松汇路筑成。
松江最早的汽车客运
民国21年(1932年)10月10日,私营上松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有大客车6辆,小客车3辆,拖车1辆,路线自松江至北桥,长18公里,每日客车对开16次,日均载客200余人次,票价每人每公里约3分4厘,全月营业收入三四千元。
松江最早的民用“自来水”
1936年1月,东岳庙内建成自流井,附近居民始用“自来水”。
松江最早的无线电台
民国25年(1936年)1月,伪松江县政府设立无线电台,设收音员抄送江苏省短波总台发出的政务、业务及新闻电报,次年停办。民国34年11月复设,民国37年称联合电台。
松江最早的公路货运
始于民国27年(1938年),城区有合资经营的信通运输公司,向上海施福记、通源、大福等车行租用卡车,经营松沪之间零整货运业务。
松江建国后最早的婚姻登记
1951年,松江县大规模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宣传,5月开始办理婚姻登记。
松江建国后最早追认的一批烈士
1954年追认了在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侯绍裘、姜辉麟等五人为烈士。
松江最重要规模最大的轮渡
米市渡,位于黄浦北岸,正对浦南塘口,江面宽275米,是贯通松金沪杭公路的重要渡口。抗战前,以2艘5吨手摇木船摆渡,以后规模逐渐扩大。1964年,扩建渡口码头,更新为载重112.76吨的渡轮,可客货车辆同渡。
松江城区最早建设的住宅区
1975年开始建设方塔西村,位于方塔路西侧,西至南内路东侧的民房区,南至方塔园,北至中山东路。五层住宅22幢,建筑总面积27355平方米,1978年~1979年完工。
松江最早的火葬场
1965年底,县火葬场在县城东南角建成(次年3月开业),占地25亩。
松江最早的回民公墓
1980年县党政部门贯彻落实对伊斯兰教的各项政策,恢复和扩充清真饮食行业,又在天马山麓划出山地2.46亩建立回民公墓,恢复伊斯兰殡葬习俗。
松江最早的市内公交
1981年6月29日,公交东(门)玉(树路)线自方塔至玉树路通车。自此,松江城内有了公交线路。
松江最早的自动电话
1966年4月1日,城厢使用自动拨号电话机。
松江最早的出租汽车企业
茸城出租汽车公司,松江镇办企业,1982年7月,镇劳动服务公司开办出租汽车业务,1983年11月成立松江出租汽车公司,1985年2月,更名为茸城出租汽车公司,当年拥有各种车辆21辆,营业总收入68万元。
松江第一条高速公路
1984年,由上海市政府决定,修建“莘松高速公路”(莘庄至松江镇,全长20.592公里),1985年5月23日,建设工程在松江破土动工。
松江最长的公路桥
黄浦江大桥(松浦大桥),位于本县东南部车亭公路,跨越黄浦江的公路铁路双层桥,全长1860米,1974年4月开工,1976年6月29日通车,总投资5000万元。
松江最早的浮桥
1989年7月26日,本县古松乡斜塘建成高架公路浮桥。
松江最早的管道煤气使用
1989年12月20日,松江县首期煤气工程举行通气典礼,4000户居民开始陆续使用管道煤气。
松江最早的无线电通讯网络
1991年4月25日,县无线电通讯网络正式开通。
松江最早的电话村
1992年3月7日,本县第一个电话村在新桥乡春申村建成,310户村民装有电话152部,其中集体单位28部,村民住宅124部。平均25户村民拥有一部住宅电话。
松江最早的水电报修中心
1996年7月1日,本县成立市郊首家水电报修中心。
松江现存最早的书法作品
西晋陆机草书的《平复帖》,9行86字,为章草与二王草之间的书体,用笔古雅,为历代瑰宝,1956年献归故宫博物馆。
松江最早的县学
宋元佑年间(1086—1094年)卫公佑、卫公望献地捐资,兴建华亭县学
记述松江情况最早并得以流传至今的县志
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六月,由杨潜主编(绍熙)《云间志》,十月志成,共3卷,36篇,明清有传抄本。
记述松江情况最早的府志
修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的(至元)《松江府图经》,共1册,书久佚。
松江最早的医疗卫生机构
元大德三年(1299年)始设官办惠民药局。
松江最古老的地震研究机构
佘山地震台,始创于1874年,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震研究机构。
松江最早的私立中学(新式学堂)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王柳生创办本县第一所新式学堂(又名英文学堂),次年迁至上海,清光绪三十年改为上海南洋中学。
松江最早的教会学校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基督教会创办乐恩学校,为本县第一所教会学校。
松江最早的天文观象台
光绪25年(1899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西佘山建造了天文观象台。
松江最早的私立小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周培森、龚铭凤在城内创办私立城中蒙学堂,为本县第一所私立小学。
松江最早的公立小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建华娄官立高等小学堂,为本县第一所公立小学。
松江最早的公立中学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云间书院改设为松江府中学堂,校址在原管粮局衙门旧基,1913年7月,改为江苏省立第三中学。
松江最早的师范学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松江知府田庚创设府立融斋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校址在城内杨家桥,次年改称华娄师范传习所,后又改名为云间师范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停办。
松江最早的体育学校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娄县劝学会会长何东在松江创办体操传习所,为松江乃至全国最早的体育学校之一。
松江最早的女子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秋,全节堂创办松江女子学校(后改名为松筠女子职业学校)。
松江最早的幼儿园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二月,育婴东堂创设蒙养院,为本县最早的幼儿园。
松江最早的农业学校
清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创办府立松江农业学堂,宣统三年停办。
松江最早的杂志
清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初一出版的《茸报》旬刊,次年9月售办。
松江最早的女子小学
1913年7月8日,创设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
松江最早的博物馆
1915年1月24日,县教育图书博物馆成立
松江最早的地方小报
1915年冬,《松江报》、《云间报》、《九峰报》等一批地方小报创刊,本县有地方报纸从此始。
松江最早的私人医院
1920年冬,湘宗医院开业,为本县第一家私人医院。
松江最早的中等师范
1922年7月23日,松江县立甲种师范讲习所创办(后改名为松江县立师范学校)。
松江最早的电影播放
1916年秋,佛学会举办“菊花会”,放映“影戏”(无声电影)娱宾,为本县电影放映之始。
松江最早的公共体育场
1916年冬,本县始建公共体育场,占地面积25.56亩,场址在普照路(于1919年3月建成使用)。
松江覆盖面最大的女子师范学校
1922年11月,松、奉、金、上、南、青、川七县共立女子师范学校创办。
松江最早的西药店
1919年9月,济华堂西药房开业,为本县第一家西药店。
松江最早的卫生学校
1949年1月,由妇产科医师冯澄创办松江优生高级助产职业学校,附设药剂补习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