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谢正宜报道摄影周斌
真实版“一周立波秀”天天有亮点——昨天,这位焦点人物应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之邀,驱车48公里来到松江校区,举办名为《周立波与海派清口》的演讲。演讲现场被挤得水泄不通,一个小时的又演又讲,周立波在高等学府轻而易举地把学术光环罩在了自己头上,而之后半个小时的互动环节中,学子们一声声亲热的“波哥”又让他备感“与未来对话”的幸福和亲切。
“本来还颇为得意,不知道会不会请我当客座教授,后来一看,满世界的人拿出名片都是‘客座教授’,我就想了,要当就当个终身教授如何?不知道有没有人请我。”周立波雄心不小。
直视教育现状
全才道路太占内存
“在座各位,你们的大学路,算是走对了,”周立波开场就拍起了现场学子的“马屁”,“现如今教育现状流行培养全才,要求门门功课一百分,小孩子走出来面孔一个比一个深沉,其实不可能人人都是特种兵,这样也太占内存了,而机械式输入是一种木讷。相反,你们却是教育现状成功‘外挂’的优生儿,走出了从全才向专才发展的第一步。”
“生活简单化,头脑复杂化,不要想一夜成名,一夜成名的大多会一夜崩盘。”这是周立波给大学生的忠告,“我恨死了那些选秀节目,不知道在传导一种怎样的倾向。”面对80后一代的迷茫,周立波则指出:“我们可以把知识和文化分开进行,学校教你知识,社会教你文化。有个词叫集体无意识,别人在干什么他也干什么,这种从众心理会妨碍你们将来的发展,我来就是要梳理一下这种集体无意识——迷茫就是自我定位的缺失,天天想和自己没有关系的问题。迷茫期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想明白‘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要怎么干’。你们必须了解自己,有具体的方向和方案,才能成就梦想。我本人也是从迷茫中过来的,走出来后才发现,其实方向一直存在,关键在于执着。”
电视绑架了滑稽
所以自说自话创海派清口
“如果说你们是教育创新的产物,那么我和我的海派清口,就是文化创新的产物。”话题从学生转回自身,周立波表示,“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要推陈出新发扬光大,都要经历凤凰涅槃,成功可以复制,但不能简单复制,它自有其规律——首先是你如何用心,你看到不代表你知道,更不代表你明白,其次就是你的洞察力。”
海派清口能走到今天的辉煌,周立波认为正是“不走寻常路”才让他踏上了成功之路:“电视绑架了滑稽,然后把它给撕票了。一门传统艺术,如果一直没有变化,观众就会抛弃你,于是我自说自话创立了海派清口。我从兰心大戏院680个座位起步,然后到了逸夫舞台900多个座位,再到美琪1300多个座位,然后是长宁体操中心3700个座位,再到接下来的江浙巡演至少5000个座位,一步步圈式发展,不能一下子笔直冲出去太远,那样就走不回来。当然,海派清口最后会回归拥有老上海儒雅气质的美琪,美琪永远是我的主场。发展到现在,海派清口承载的是思索和观点,但是,我也始终认为,回忆属于历史,我们应该更关注未来。”
借鉴凤姐长处
大学生亟需自我认同
在互动环节,一个“请详细谈谈你对凤姐的看法”的提问,在被念出来之时就引得全场爆笑,而周立波也忍俊不禁地回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还特别要求‘详细’!好吧,首先,我欣赏凤姐的执着,其次,我接受凤姐的自信。如果将这份执着和自信与她的主体剥离开,那无疑是中国妇女的典范,但前提是要有合理的载体,缺乏合理载体就是怪胎。但是,我也要说,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是否少了一点她的自信,我们在鄙视她自负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接受一点她的自信?”
也有学生提出:“现在大学生毕业似乎只有考研、出国或是工作三条路,我们对未来很迷惘,对成功很渴望。”周立波则答道:“挫折感有时候只是一种感觉,在你没有能力考虑自尊问题的情况下,其实不是世界不在乎你,而是你太在乎这个世界,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你把自己搞成了一个压缩文件,而应该做的是,把这个压缩文件释放开来。我40岁生日那天忽然了解,失败是成功的成本,我们都在用失败去交换成功,用成功去消费失败。”
而面对外地学子不会说上海话、无法融入上海的困惑,周立波,这个已然成为喜欢上海的理由代表人物,尖锐地提出:“孤独有两种,一种是主动的,一种是被动的,我感觉你是主动孤独。当然,这不是你的问题,也不是这座城市的问题,是你对待这座城市的态度问题。要学会去融入,成为其中一份子,有些人的不舒服来自于他的不肯融入。语言只是沟通工具,并不是身份象征,你内心足够强大,上海就会需要你,世界就会接受你。” (本文来源:新闻晚报 )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可登陆
松江第一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