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闻职业:教师淘房经历:10年前刚工作不肯用父母的钱付首付,等自己有了积蓄,房价却一路飙升。年年看房,越看越迷茫。
作为一个单身女子,一直不太考虑自己买房子的事情,倒不是想找“有房有车无贷款”的男人,而是觉得买房事大,应该和将来那个人一起面对一起奋斗。没想到数年来,一方面在婚恋市场上滞销,另一方面在房地产市场上踏空,看了10年房,有个家的梦想越来越远。
2000年坚持“自立”错过机会
2000年刚到上海时,我去看一个同学,他租住在西藏北路的棚户区里,楼下只够放一张四方桌,楼上只够放一张床,上楼的楼梯只够踩前脚掌。据说早晨能看到大家在路边刷马桶的壮观景象。
这位同学当年就劝我买房子,记得当时总价是30多万元,我觉得让刚刚工作的我拿出这笔钱简直像笑话。他说:“去向父母借十万块钱也要买呀!”我不能接受:刚刚开始自食其力,怎么能伸手向父母再要钱?
那两年这个同学一直在看房子,也一直劝说我买房,我陆陆续续也跟着他看过三四套房。大约是2003年,普陀大华的某楼盘每平方米7000元,我在售楼处拿计算器算了算,摇摇头说拿不出首付,售楼小姐别有意味地浅笑,这个同学自此也不再给我推荐房子。
通过买进卖出折腾了五六套房子,他现在不但和妻子住上了大房子,还用倒腾房子赚的钱买了部好车,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004年想买房时价格飙升
后来我眼看嫁人无望,也开始动了买房的心思。可是随着那两年房价的飙升,我手头的积蓄和房款首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每月预计还贷数和月收入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等父母看明白上海楼市不可思议的局势时,已经到了2004年,他们也开始力劝我买房。
有了父母会支援自己几十万元的定心丸,我开始认真地踏上看房之旅。底气稍足了一点,觉得可以买个两室一厅,如果父母来上海还可以住。等自己一了解才发现,市区的两室一厅都至少在150万元以上了,完全超出了自己的预算。
从报纸上看到宝山区海德花园的叠加别墅总面积140平方米,单价6800元,貌似合理,兴冲冲地开车去看房。车越开心越凉,路上只有大集卡在奔驰,四周灰蒙蒙空荡荡的。很久才见遥远的地方冒出一个楼盘,冷冷清清没有人气,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就像《聊斋》里的场景。这样的房子凭什么要花掉我父母几乎一生的积蓄,还要搭上我二三十年还贷款的艰苦日子?政府不是已经说要宏观调控,房价涨了好几年了总该回落,这世上哪有只涨不跌的商品呢?我跟父母说再等等看。
2005年宏观调控只是梦一场
那时候办公室里热点话题就是买房,无房则成为失败的代名词。2005年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前后,身边终于有了一些理性的声音,人们开始关心房价收入比等专业经济词语,用这些国际通行的指标一衡量,上海的房价显然已处于高位。
调控政策一出台,像我一样期待房价回落的“空军”信心大增。
无情的事实却劈头而来:调控带来的竟是房价的继续飞涨,内环外的房子也上了万元大关,然后以每月1000元的速度飙升。人们又开始彻夜排队“抢”房子。我没有去追涨,反而更加倔强的不再看房。
我不再去用经济学知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也不想再研究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只是想,像我这样的要买房的人必然很多,既然人人都知道房价出了问题,总会有回归理性的那一天。
那年正好有机会去了一次日本,发现东京的两层小洋房也就折合人民币140万元,而普通日本职员的月工资大概是1.4万~2.1万元人民币。一比较,我觉得上海的房价泡沫太大,更加成为死忠的空军。
2007年次贷危机未带来希望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我们空军看到了国内房价下跌的希望。2008年也真实地迎来了房价的下跌。
我这颗持币待购的心又苏醒了,去看了一些大宁国际商业中心周围的房子,地段靠近中环,1980年代的老公房,每平方米15000元以上,总价140多万元。在那些狭窄脏乱的小区穿行了几次,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居住环境。
如果按照正常的不动产折旧,眼前这样破烂的房子到底能值多少钱呢?再住三十年都快倒塌了,而我将为它付出220多万元本息,同样的钱用来租房能住六十年。犹豫之下我选择继续观望,盼着房价再下跌一点。
可万万没想到,当国内的制造业等领域还在对危机惨叫时,房地产行业却跳将起来率领复苏,房价又开始高歌猛进。
以闸北区高架边上的酒店式公寓“天道俪晶”为例,当初每平方米15000元时我舍不得花90万元去买一间60平方米的房子,等2009年底再去问的时候,居然已经27000元每平方米,而且这个价格据说还是同地段比较低的。
2009年这次房价的暴涨对于“空军”的打击是根本性的。同事中最后一批空军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咬牙买了房。
我这个死硬空军也开始反省:也许,在楼市中就该顺势而为,不要去想合理不合理,只有尽早加入“博傻”的游戏才不会成为被踢出局的傻瓜?
也许,我在获取信息时应该多关注人口红利、城市化浪潮等等房价上涨的“积极因素”?
2010年一周踏遍四个郊区
一件小事成为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粉碎了我最后的执拗。父母年初来上海看我,一走进我租住的蜗居母亲就哭了:“没想到你混成了这个样子。”
仔细想想的确该哭。我那些考的大学不如我的高中同学,一直把我当偶像的弟弟妹妹,如今哪个不是在家乡住着新居开着新车。哪怕是一个出身农村、大专毕业的表妹,都已经在北京买了房。
无房族这个标签,完完全全抹杀了我的价值。学习优秀、聪明能干、工作体面,等等,十年来在上海所有努力的成果,都不敌一个无房的冷酷现实。我在心里低下了倔强的头,接过父母给的银行卡,答应近期一定买房。
悲怆地再次踏上看房之旅是在今年3月。别墅、三房、两房,统统不想,只看一房;内环、中环、外环,统统失守,再远不怕。北到宝山美兰湖、南到松江奥林匹克花园,我创下一周踏遍四个郊区的纪录。
结果发现几个月内房价又暴涨了50%,我更加彷徨:也许现在买房是接了最后一棒的傻瓜,也许现在再不买以后就再也买不起了。再不买房我将迅速被打入社会底层。什么叫恐慌性购房,自己这才知道那是一种滴血的无奈。
嘉定一楼盘开盘前我冒雨去看房,在工地的水坑边还差点摔倒。但是就在那一刻我却忽然找回被房子差点打散的魂:没有自己的房,出租屋不是照样住得很温馨吗;没有自己的房,我不是照样是一个认真工作遵守公德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吗;没有自己的房,我还可以更好地孝顺父母,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我何苦为了一个房子,把自己弄得食不知味、无心工作,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如果房市注定疯狂,请允许我转身退场。
那个楼盘开盘当天我仍然去了,去把自己交的意向金拿回来。开盘当天开发商每平方米加价3000元,但抢房场面仍然火爆。业务员偷偷告诉我:“我们老板这样大幅加价本来是想捂一捂盘,没想到还是被抢光了。”我看着他质朴的眼睛,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他的话。
我到底该相信什么呢?别国房市崩盘的教训?我国政府调控的决心?专家的分析?自己的直觉?
现在,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产新政来了,但上海的房价也未见大的松动。开发商的销售人员开始主动打我电话了,但是这些我都不关心了,我开始在网上咨询移民。
将时间拉回到十年前,当时我如果有10万元买房,这十年是否应该会过得幸福一点?
10万元,有的人拿来买个包包,有的人办个健身年卡,有的人可以一顿饭吃掉,我却被这十万元挡在幸福的门外,最终只能选择离开。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可登陆松江第一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