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求职者小A在笔者的推荐下去应聘某单位的市场助理岗位,然而没过多久该单位人事打来电话说,“这个人条件都挺好,就是跳槽太频繁,3年换了3个工作,怕是在我这里也不可能做长……”这个例子使笔者想起前段时间热播的《新三国》。在三国那个时代,跳槽换主子,主子变臣子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每个跳槽者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跳好了平步青云,跳不好可能还会性命难保。
三国里的跳槽精英们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创业型跳槽者。代表人物刘备。刘备先依附刘焉,后又跟过袁绍、曹操这些“大企业家”,还跟刘表干过,甚至和吕布谈过“合作”。这种人未必在乎职位高低,只在乎是否有助于自己的“霸业”。通过游离于各个单位之间,刘备汲取各方经验,最终成为了三国时代三大“老板”之一。
第二种是老板无能导致的跳槽者。其代表人物是刘璋的老部下张松。其实张松在刘璋公司过得挺自在,很被老板赏识,而且是活少钱多离家近。但是张松不满意,因为刘璋“禀性暗弱”,根本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说不定哪天就破产了。为未来的稳定和发展计,张松决定另择新主,最后选定刘备。
第三种类型是在原单位不受重视的跳槽者。其代表人物是许攸。许攸原是袁绍的部下,官渡之战中,许攸向袁绍献计首尾夹击曹操,可袁绍不但不以为然,还偏听旁人之言,将许攸逐出中军大帐。许攸一想,我跳槽算了,他连夜投奔曹操,并授计曹操劫烧了袁绍屯于乌巢的粮草,导致袁绍大败。
许攸因前老板不重视自己而跳槽,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就在于他的“跳槽”方式有些不地道,为取悦新主人而泄露原单位的机密资料。这是跳槽者的大忌。长此下去,在这个圈里就混不下去了。最后,许攸也因过于自负混掉了性命。
第四种类型是墙头草型的跳槽者。典型代表便是吕布。吕布原是丁原的义子,董卓派人带着金珠宝马去“挖角”,吕布就砍了丁原的脑袋,转身拜了董卓当干爹;王允巧施连环计,吕布就认王允当义父,英勇地把董卓刺于马下;白门楼上,战败被俘的吕布向当年称兄道弟的曹操乞降,还不忘加一句“愿拜为义父”,不过曹操嫌他忠诚度太低,恐怕自己也步前两位干爹的后尘,一根绳索结束了吕布的跳槽生涯。
吕布可以说是三国第一猛将,但他却没有成就功名,反而英雄早夭,其原因就在于他太没规划性,可称得上是三国中的“跳槽王”。但这个“跳槽王”最终却成了“跳槽亡”,成为三国时期最失败的跳槽者。
从三国人物的“跳槽演义”中不难发现,跳槽是把双刃剑,与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跳得太急、太频繁效果未必好。因此,欲跳槽者不能凭一时之气便马上跳槽,应该沉住气,选择时机,争取跳一次成功一次、收获一次、升华一次。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可登陆松江第一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