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谈起公交车,茸城居民还有“车子挤、线路少、间隔长”的抱怨;如今,再说起公交,许多居民都会伸出拇指,赞其“方便又实惠”。如此大的转变正是得益于“十一五”期间我区注重民生为本,加大公共设施投入,多次对公交进行优化升级。
从2007年起,区财政累计投入1.76亿元,市财政累计补贴6414.25万元,新购置440辆公交车,重新调整优化公交网线,为我区公交来了一次更新增能。优化后的公交线路覆盖率由61%提高到92%,车辆总数达到660辆,线路总数增至119条。在增加运能的同时,公交部门不断推出贴心的便民服务,在我区城乡织起了一张细密便利的出行网。
“村村通”架起城乡便利桥
75岁的朱奶奶家住泗泾打铁桥地区,2007年之前,打铁桥周围没有公交车,出租车更是难见踪影,不便的交通让朱奶奶几乎一辈子都“锁”在了村子里。2007年末,“村村通”公交46路开通,这辆经过家门口的公交车彻底改变了朱奶奶的生活方式,如今的她每星期至少要去镇上两三次,看病、买菜、购物、探望儿女……尝到“村村通”甜头的朱奶奶喜道:“现在我也算是半个城里人了!”
镇域公交“村村通”工程是“十一五”期间我区公交最重大的改革之一。2006年下半年,首条“村村通”公交线路九亭1路在居民的一片叫好声中揭盖运营,我区镇域公交系统在这一刻实现了“零的突破”。
历经四年、从无到有,24条“村村通”线路逐渐分部到了九亭、新桥、佘山、洞泾等各个街镇,在街镇内部环线运营,把公交车“通”到了农村居民的家门口,为他们架起了城乡联系的便利之桥。
“一元票”减了负担居民笑
既要便民,更要利民惠民。随着轨道交通9号线开通、沪杭高铁开行,我区居民在“十一五”期间经历了交通环境“大升级”,公交服务的“升级”步伐也日益加快。2009年,在9号线开通的推动下,城区公交线路大规模延长末班车时间,一改从前“过了21时就没车”的尴尬,与9号线末班车有效衔接了起来。高铁南站开通后,25路、34路公交车第
一时间投入运行,并紧跟高铁运营情况调整班次、首末班车时间。部分“市通郊”、“郊通郊”线路也逐步按照服务规范延长了首末班车时间,难怪有居民感叹:“松江的夜生活越来越‘夜’”。
今年4月1日,我区对城区18条公交线路进行了票价调整,实行单一票价一元,与公交卡刷卡优惠、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联合出击”。在实实在在的优惠“诱惑”下,公交运营收入及客流量同比大幅提升,今年4-7月的日均乘客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8万人次,月客流量上升64.9%。公交票价的降低不仅大幅增加了运营收入、降低了群众的出行成本,更吸引了一部分使用摩托车、自行车出行居民选择乘坐公交车,对减轻道路压力产生了积极作用,同时降低了碳排量。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可登陆松江第一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