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十一五”期间,松江区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份历史文化遗产,并开拓创新,塑造多元化艺术品牌,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传承文脉挖掘历史文化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城市文脉,“十一五”期间,松江区在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及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为“祖帖”《平复帖》的故里,松江区于2009年成功举办了“平复帖杯国际书法大赛”和“平复帖暨二陆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作品集和论文集;以《平复帖》为蓝本精制而成的书轴工艺品,还成为世博特许产品,并入选赴台宣传上海世博、介绍上海文化的礼品,提升了我区的文化影响力。
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传承,也取得一定进展。顾绣、松江古戏乐和舞草龙等3项先后入选了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余天成传统中医药文化、花篮马灯舞和皮影戏等项目也确认为市级保护项目。如今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化都成立了保护基地,有的还通过学校社团活动,在青少年中“落地生根”。此外,顾绣、竹编等项目还进入了世博园区展演,广受中外游客关注。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松江区共完成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14处,新发现古文化遗址和元明清各代文物110处。其中,广富林古文化遗址考古内容丰富,遗址公园建设正在全面推进中。
名家云集打造艺术品牌
近年来,许多名家名作走进松江。松江区主办的上海朗诵艺术节现已成为全市文化艺术品牌,诸多知名朗诵艺术家、电影配音演员、电视台“名嘴”登台亮相,倾情献艺。松江区“百姓戏台”也迎来了专业剧团的“名角大腕”,演出场场爆满,令戏迷大呼过瘾。
2009年,程十发艺术馆正式落成,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成为松江区颇具影响力的公益性艺术场馆。
馆内珍藏了程十发先生捐赠给家乡的80幅书画精品,包括黄公望、王蒙、董其昌等历代名家的真迹,及程先生本人作品。除了陈列这些名作,艺术馆还定期举办各类高品位、高水准的展览,“脸面常新”,提升活力,并完善功能,开设艺术家讲座,截至目前已吸引参观者逾4万人次。
在立足传统的同时,松江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不断打造国际化、多元化的艺术品牌。比如2008上海国际摄影周暨上海第九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以及2009年、2010连续两届华赛都落户泰晤士小镇,展现了松江当代艺术之都的魅力。
百花齐放创作推陈出新
注重创新精神,推动了松江区艺术创作繁荣发展。大型沪剧《露香女》作为世博会的公演项目,展现了顾绣与沪剧这两种百年海派文化的现代融合。凭借独特新颖的丝网版画,松江区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周洪声的“乡戏之家”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文创作一等奖。松江区青年书法也在沪上书坛异军突起,被专家学者称为“松江现象”。此外,原创音乐“永远在一起”荣获全国第十五届音乐类群星奖,舞蹈《超市即景》入围全国四进社区节目选拔,舞蹈《绣之奇葩》也亮相世博园专场文艺演出。
各类文化活动使松江区的群文创作呈现了勃勃生机。目前全区已相继成立426支文艺团队,有近万名业余文艺骨干活跃在基层群众文化舞台。5年来,松江区业余文化团队共创作了戏剧、曲艺400余篇,诗歌200篇,戏曲30余部,书画作品5千余幅,摄影作品近800幅,美术作品3千余幅,剪纸作品4千余幅。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可登陆松江第一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