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根从草龙身上得到了无穷快乐 杨建正
叶榭镇的草龙,舞动起来充满力量 杨建正
土根喜爱种草药,他可以细心地把杜仲拉出丝来 杨建正
尽管文化程度不高,但土根却十分喜爱读书 杨建正
除了扎草龙,鱼灯、兔子灯等各种民俗灯彩也是土根的拿手活 杨建正
费土根,一名土得掉渣的老农,自称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他从小喜爱扎草龙,坚持不懈,以此为乐,获得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相貌土到根
沿着叶新公路,走进松江叶榭镇信达村一家农户,我们有点吃惊,门前一个庭园,大到竟有一片林子,进来的路边还有一条小河。等到主人出来,我们又是一惊:这是一位典型的老农民,外貌像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泥土气息:土根。
今年65岁的费土根,一家三代人正围着农村常见的八仙桌吃饭,五六个菜,还有一个砂锅。虽然房子二上二下,里面却没什么摆设,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别无他物。但看着这个家庭团圆吃饭的情景,和和睦睦,心里便释然了。
老费说:大儿子在洞泾,小儿子在新桥,分别在附近的两个镇当电焊工。一个是外企,一个是镇企。我们老两口自顾自。说这话时,土根的表情既不自豪也绝无自卑。
兴趣是草龙
吃完午饭,土根跑到隔壁一间屋,里面有一个扎好的毛坯草龙。原定下午开始工作,因为我们的到来,他提前开工给我们露一手绝活。
绝活其实不绝,憨厚的土根实话实说。他从八九岁开始学的,起初是偷偷地学,因为父亲死得早,家里穷,付不起拜师学艺的花费。后来,土根当兵去了,是解放军铁道兵,修过成昆铁路,他是汽车钣金工,技术工种,土根的动手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复员后,土根被安排进乡镇企业,但是,喜欢自由的他,宁愿自己干。传承“草龙”这一门手艺,该是他的兴趣。天有点冷,风也有点寒,坐在自家院子里的土根,神闲气定,继续扎着未完工的草龙。
他有点“绝”,扎一条草龙,没有图纸,没有设计尺寸,全凭自己的感觉。就这样一个人静静心心地弄,要做一个月。把竹片弯过来,用铅丝绑扎固定,就是龙脊,再辅以塑料皮修饰,作尾翼。一旁的小孙女嘉欣,缠绕在土根的膝下,这是土根最高兴的时候。
在千年古镇叶榭历史上,草龙是民间求雨的道具,它的内核是竹片,外貌是草,符合先民农耕时代的特征,人们以此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在还有人舞草龙,当然不是求雨了,它保留了更重要的东西,即逝去的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影子。
土根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一个人的“战斗”坚持不懈,终成正果。2009年6月,他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和奖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费土根”,赫然印在证书上。
喜爱种草药
土根和妻子两口子,每人每月500元劳保,加上家里半亩地,种菜、养鸡、鸭,日子清贫还过得去。但土根却生活得快乐,他靠什么来支撑自己?
出于好奇,记者想看他家的自留地,土根很高兴,一溜烟跑到地里,只见矮矮的枝杈站立着,这是什么?土根说是五加皮,属灌木,这种药材可以治风湿病。下面的地里露出了绿绿的叶子,但不是菜,叫石蒜,没听说过。土根说这东西捣烂了敷在关节上,也可治病。这些东西,人家来讨,他就送给他们。见我们有兴趣,土根又从旁边的一块地里拔起了两只很大的何首乌,说:“利肝、明目、乌发。”呵呵,难道土根还传承着中医?
回到屋里,我们上楼到他的卧室参观,一张老床,还挂着蚊帐,一根白炽灯管悬吊在床头外面,每天晚上土根就着黯淡的灯光看书。床边,破旧的桌上堆放着几本书,其中《本草纲目》已被他翻烂,还有一本《中国民间百草良方》。土根说,他爱好中草药已经有30多年了,偶尔也能治治病。
土根就是从传神的草龙和治病的草药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快乐,他以农民式的诙谐说:“我是从土里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