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个巨大的“深坑”甫一出现在我的眼前,那瞬间的感受只能用“极其震撼”加以形容。
2011年3月9日,温度最高徘徊在十六七摄氏度左右,天色堪称晴好,阳光很慷慨地透过稀薄云层洒落在了上海松江的这个地块上,在71米高的辰山山顶,当我们一行四人目睹着山下那个巨大的“深坑”时,心头应该全都猛然一动。
71米下方,“深坑”正呈不规则的曲线状,背光的坑壁显得有些黯然,而裸露在阳光中的大幅岩石则显示着自中生代后期以来的地质面貌,想到那是距离我们今天大约有6500万年至2.5亿年的地质面貌,便有不可思议的感觉袭来。
视野中,右方有一处岩体很突兀,也很昂然地插入于“深坑”中央,从审美角度上看,这让“深坑”的面貌显得更为丰富多彩,也更为奇诡壮观。
“深坑”满盈着湖水,高处望去,有幽暗、幽深的一片,你会想,那湖面下又会躲藏着什么古怪的生物?此刻,更有大片湖面正被阳光抚摸,波光粼粼地晃人眼目,那长长的浮桥在金光闪烁的湖面上蜿蜒,可以看见浮桥上惬意走动着的男女,蚁般大小,但有游人如织的意思。
稍后,我从有关方面了解到,这个“深坑”足有60米的深度,水面以上呈现着30米的景观,还有30米则被湖水淹没着,整个湖面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由此可以推算这个“深坑”庞大的实际体积,也可以想象需要挖掘掉多少岩石方能形成而今这般既粗粝又宏伟的地貌。
在辰山山顶,一座宝塔的来龙去脉
今日,拥有奇诡如“深坑”的辰山植物园,毫无疑问地已成为上海的一个“有意味的空间”,但谁又能确切地细说50年前它又是如何一个面貌?
1954年某日,上海的采石男女们在辰山山脚下发现了可以用作建筑材料的石体。自那以后,这里的石体便被人们不断地开挖、再开挖,漫长的30年采伐之后,辰山山脚下因此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矿坑”,又因了天然雨水的反复浸淫,一个面积达一万平方米的湖面随之而出,辰山的“深坑”景观就此基本形成。
2007年期间,在打造“东南亚最好的植物园”的这番雄心催逼之下,上海市政府用22亿真金白银的投入让辰山山脚下这个历史遗留的罕见地貌,得以见了天日。
围绕“深坑”是一篇精彩文章,而围绕着辰山山顶的那座宝塔,创建者们也写下了一篇华美文字。
当年的辰山有一座三层老塔,建新塔时,老塔全都推倒,在它的地基上重建一座五层宝塔。
今日,当我们在辰山脚下,沿着6500万年的中生代石壁而翘首仰望,但见30米高的宝塔昂首向天,那巍峨的身姿成了辰山植物园的景致之一,想当年,为了建造宝塔,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花了整整五个月的时间。项目部经理谢严冰回忆道,酷暑之日,每个民工一次需搬运重达百斤石材,沿辰山老道,气喘吁吁地从山脚运到71米高的山顶,一天硬是要有十个来回,天气热得实在受不住了,民工们便有人只穿一条短裤上下穿梭,搬运时情状酷烈由此可见。
辰山塔建成后,在它庞大的身躯中,其实还藏着一个巨大的水箱。通过超强能力的水泵,将“深坑”中的湖水抽到山顶,再沿石壁一路倾泻下来,形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人工瀑布,站在浮桥上抬首仰望,“矿坑瀑布”的那幅美丽风景着实让人心情激荡。
“有意味的空间”从来便注释着上海文化
对上海的许多市民来说,他们只知上海有水、有滩,却不知上海有山,“上海无山”似乎成了他们的一个定见。
其实不然。仅就松江一地而言,便有北竿、凤凰、玉屏、厍公、东佘、西佘、钟贾、天马、小机、横云、小昆以及辰山等大小不等的12座山。其中,最高为天马山,最有名为佘山,而辰山则被誉为“松江12座山中最美丽的山”。
辰山植物园当然不只以拥有“深坑”、辰山塔等景致为荣。
“绿环”便是植物园的意味之一。“绿环”全长4500米,最高处达到16米,宽度又为40米至200米不等,如此高低起伏的地形,为植物创造了丰富的生长环境,“绿环”上因此展示了欧、亚、非、大洋以及美洲的代表性植物,“藤蔓园”、“矿坑花园”、“盲人植物园”、“岩石和药物植物园”等26个专类区域里布满了6000种植物。
让人啧啧称奇的还有三个温室展览区,在世界上最大的铝合金网架结构的覆盖下,热带花果园、沙生植物园和珍奇花卉园竞相开放着璀璨至极的各色花朵。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可登陆松江第一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