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松江新城正式对外宣布启动第二轮发展,今后新城范围将由60平方公里拓展至160平方公里,一直往南延伸至黄浦江边的生态林附近。
在新城的南部区域中,将出现一个全新的核心板块,那就是“高铁片区”。这也将是松江新城建设在“十二五”期间的重中之重。而这个高铁片区,就处在永丰街道的境内。由此,地处松江城区西南边缘的永丰街道,一下子由第一轮新城建设中的观望者和配角,跃升到了“主战场”的位置。
当机遇随着沪杭高铁“呼啸而来”,永丰街道是否有些措手不及?我们发现,站立在千年古城的历史坐标上,永丰街道望向松江新城的目光,有由衷的欣喜,更带着深思的意味。
10年前,“观望”新城起步
永丰街道,是松江城区4个街道之一,但它位于主城区的西南边界,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获得机遇也较少。10年前,它由“仓桥镇”变为“永丰街道”,虽然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但一直未被纳入松江快速城市化的轨道,发展相对滞后。
而实际上,永丰街道并不是个甘于平淡的角色,它也曾有过自己的繁荣和骄傲。在历史上,因为邻近松江府,这里也成了闻名远近的重镇。从明朝起,它就是松江府漕粮的储藏地和漕运始发地,沿市河而建的桥梁、宅第、商铺,鳞次栉比。到如今,一条仓城老街依然保持良好,现已被列为了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进行保护。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风貌区内现存的明、清和民国时期古建筑共计128处,集中了杜氏雕花楼、费骅宅、颐园等一大批名园名宅。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仓桥镇也曾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为了附近乡镇中的佼佼者。当时,仓桥镇积极把握对外开放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引入并培育出了不少民营企业,工业经济一时得到蓬勃发展,在全区街镇中排到了前列。但进入新的世纪,一方面,乡镇工业受到宏观调控等大环境影响,另一方面,松江新城开始启动建设,周边区域都被控制起来,原来的乡镇工业受到限制。从那时开始,永丰街道慢慢转入了沉寂,似乎再也找不到更大的增长点和更美好的前景。
虽然与松江新城只隔了一条仓城老街,但永丰街道被划在了新城的范畴之外,只能远远观望着另一边的农田在10年间“日新月异”。街道党委书记夏爱军坦言,如果一定要说与新城有什么关系,那就是为新城充当“绿叶”,甘当配角。据了解,当初,新城建设需要大量的动拆迁安置基地,结果就放到了邻近的永丰街道。到目前为止,永丰街道接纳的新城动迁居民已有2万多人,形成了7个居民小区,占到所有动迁人口的90%以上。为了服务好这些动迁居民小区,街道在基础设施和配套上进行大量投入,因此放缓了自身原本正在进行中的旧区改造速度。
背负着已成过往的荣耀,眼看着新城在身旁迅速崛起,永丰街道的百姓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就拿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来说,那里学校、工厂、商店、民居掺和混杂,核心区内现有住户4141户,居民1万多人,估算人均居住面积9.3平方米,户均居住面积23.3平方米。居住环境的恶劣,让一部分居民怨言颇多。有居民说,他们还生活在“2M”时代,意指仍在使用“马桶”和“煤炉”。
在这样的情势下,永丰街道的领导干部陷入了思考:到底该怎样做,才能让这24.4平方公里的土地焕发新气象,从而为当地百姓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一边思考一边行动。他们加大了对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和修缮,并积极开展旧区改造,尽可能改善老城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探索培育出文化创意等更具活力的朝阳产业。
高铁来了,新城也延伸过来
这边,人们还在寻觅,那边,机遇说来就来。去年下半年,沪杭高铁正式通车,离开虹桥枢纽的第一站“松江南站”就设到了永丰街道境内。高铁大幅缩短了长三角城市间的距离,而永丰街道的这一站点周边被规划成了 “进入上海的门户”。这个街道,一下子拥有了与众不同的优势。
去年10月26日这一天,永丰街道60岁农民杨光荣忽然发现,自己到浙江嘉兴、杭州等地方便多了。“过去,去杭州只能坐大巴,最快也要2个小时,称得上出远门。如今,到杭州只要半个多小时,比去市区还方便。”
而上海仓城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旭春更是兴奋:“沪杭高铁,将给我们带来更大的通达性和活力。”他表示,影视文化创意企业对交通配套的要求比较高,沪杭高铁开通后,与上海、杭州等地形成的“同城效应”将成为园区招商引资的新筹码。今后,除了吸引影视文化类企业落户外,园区远景还将进行产业链升级,规划建设影视体验乐园、高科技影院等项目,因为“高铁肯定会带来大量客流”。
面对外界环境的重大变化,松江新城也开始积极谋划第二轮发展,高铁带来的机遇成为新规划中重新考量的重要因素。现在,新城修改后的规划正式出炉,未来的新城将向南扩容,永丰街道不仅进入了其版图,而且成为重要板块。备受关注的“高铁片区”,就是围绕高铁站点而规划的新城南部区域的核心板块,也是永丰街道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高铁片区,市里将建造规划面积为14平方公里的大型居住社区,居住人口可达30万,而松江区则围绕松江南站打造大型居住社区核心区和高端商务办公中心。根据规划,那里将形成“四片”,即:两片集聚创新能量的产业园区“落户”东西两翼,中间的区域被高铁一分为二,形成铁东、铁西两片城区。西片产业园区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产业体系;东片产业园,将依托胜强影视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完善,实现产业升级转型。而在铁东、铁西两片城区,将建成高档商务楼宇、综合商业广场、高星级酒店等,发展商业商贸、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可以展望,未来这里将真正成为上海西南门户,乘坐高铁的外省市游客从松江南站出来,就立刻感觉进入了繁荣而便捷的上海。
松江新城第一轮建设的成功经验,将在这里得到放大,曾经的教训也会在这里变成新的启发。我们可以发现,在新城的北部区域,随处可见一条条开阔的大马路,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个大街坊,虽然看起来大气,但并不利于百姓生活,人们哪怕出一趟小区,步行也要花不少时间,更莫谈过一两个红绿灯了。而在高铁片区的新城里,将构建高密度、小尺度的支路网,以提高地区的交通可达性,让百姓生活更舒适、方便。在北部区域,一段马路总是长达400米到500米,宽度在36米左右,而在南部区域,长度都控制在200米到250米内,宽度在18米到24米,重在营造小马路、小街坊。同时,各类市政配套也将在道路建设时同步考虑进去,为百姓的各类生活需求“预留空间”,而不是在今后一次又一次“修改作业”。
不仅如此,高铁片区还将成为松江区实践产城融合的重要区域。在这里,工业区将增加居住和生活性服务配套设施,以城区的标准建设园区,共享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并通过提升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为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有助于实现产城联动发展、融合发展。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从现在开始,永丰街道正式进入了松江区快速城市化的轨道。夏爱军告诉记者,在享受到种种重大利好的同时,他们不能盲目乐观,还应该看到眼前和今后的各种挑战,如果不能较好地突破一个个瓶颈,今后的城市化进程将很难说得上“快速”、“顺当”。
首先,松江新城第一轮建设,基本是在一片空白土地上建成,而永丰街道曾属于松江的城郊接合部,也是历史较悠久的老集镇,这里分散着大量的旧街坊、旧工厂、旧村庄。如果不能做好这“三旧”改造,即使新城南部区域建设得再漂亮,也无济于事。此外,街道还存在“厂居混杂”、“城中村”等现象。要改造这些,不仅动迁成本高,还会面临各种矛盾。
其次,如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与新城对应的城市经济,也是一个新命题。对此,夏爱军解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永丰街道一直面临主导产业不明确、实体经济小而散的困局。“即便是过去建设的一批所谓"标准厂房",现在看来,也是明显缺乏科学合理规划的。”对于如何走出这一困局,街道已想好了对策,那就是充分利用独特的城市风貌,以上海仓城文化产业园区、仓城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为核心,积极发展以影视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为西部城区的建设发展提供产业支撑。而原有较好基础的制造业,也将适当保留以电线电缆、汽车配套、新材料、医疗器材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的先进制造业。
第三,如何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与未来新城相匹配?据了解,原先街道户籍人口只有1万多人,但最新的人口普查显示,街道户籍人口有3.5万人,外来人口7.5万人左右,人口规模大幅扩大,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而且,由于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街道在物业管理、市容管理和外来人口综合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更何况今后还将面临全新城区崛起后的更高要求。
另外,在新城建设快速推进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与老城保护的关系,也值得研究。对此,永丰街道已有了清晰而科学的考虑和定位。夏爱军说,今后,老城和新城将在永丰实现很好的“兼容”。
在形态上,新城将体现高度,老城体现厚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新城建设尤其是高铁片区核心区的开发,要高起点、高规划,让人们充分享受现代城市生活的繁荣与便捷。当然,在开发的方式上,要力争做到不过度开发,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空间,学会“留白”。所谓老城的厚度,就是要最大程度挖掘出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内涵,不是推倒一座老城,而是尽量保留其原有的风貌,修旧如旧。根据规划,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开发将突出历史人文特色、自然景观特色,发展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文化和创意产业,老城将在公共空间内合理增加文化设施,传承地方文化,如农耕博物馆、昆曲演艺中心、顾绣学馆、书画创作基地等,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展示仓城特有的历史文化。
在功能上,新城将着力体现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老城体现的则是一种“慢生活”的舒缓。就前者来说,在不远的将来,松江南站将实现与轨交9号线的 “无缝对接”,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性将会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老城,居民可以去颐园观稼楼听昆曲,进清代雕花楼阁追寻名人往事,入文化馆探一回昔日漕运景象……
目前,一批文化名人正在与街道洽谈,拟在历史文化风貌区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夏爱军表示,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改造,不能走别人的老路子,而是要利用老城改造的契机,构建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高质量的创意团队入驻。不仅如此,除了名园名宅,风貌区内的旧厂房也将被用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若干个创意工坊,吸引一些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的入驻。如玉树路105号,曾是永丰街道下属公司的办公楼,如今已被修缮成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最近,这栋古建筑赢得了一家文化创意公司的青睐,对方表示将租赁此处展示民间收藏和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