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鱼头”这道菜,很受上海人喜爱。这道菜在申城流行,有一个人功不可没,此人就是马某。多年前,正是他将“鸦片鱼头”引进上海,端到人们的餐桌上的。马某当时是上海水产界颇有名气的“大佬”,但有一年,马某花上千万元从俄罗斯进口的7只集装箱鸦片鱼头,由于在冰库里放的时间过久而变质,损失惨重。
“鸦片鱼头”做砸了,马某竟做起了“鸦片”生意。他不仅自己“溜冰”,还贩卖冰毒,成为闸北警方近日破获的一起系列贩毒案中的主角之一。目前,该案已有7名犯罪嫌疑人落网。
废品回收站成“毒窝”
今年2月初,闸北公安分局刑侦支队根据线索发现,有4名贩毒嫌疑人从四川运毒到沪贩卖。闸北警方迅速成立专案组。经缜密侦查,专案组发现,嫌疑人王某等的落脚点,位于松江区一个偏僻废品回收站。该回收站主要收购废纸等物品。
3月4日,警方来到废品回收站。可搜查了半天,并没有见到“毒影”。当缉毒民警把目光扫向露天堆场上的一大堆废纸时,王某的神情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果然,掀开废纸,一只被压在最下面的旧轮胎暴露了出来,而轮胎里面,隐藏着的正是毒品,数量也很惊人,有5公斤之多。
据贩毒嫌疑人交代,之所以把“毒窝”设在此地,主要是这里比较偏僻,不为人注意,而且废品回收站也不容易被人怀疑。更重要的是,他们本来还预谋在此建一个毒品的“分包加工点”。没想到,毒品还没有销出去,人倒已进了班房。
水产“大佬”露出马迹
贩毒,有“上家”,就有“下家”。4名贩毒嫌疑人落网后,闸北警方顺藤摸瓜,昔日上海滩水产“大佬”马某,作为“下家”,进入了警方的视线。
马某当年“鸦片鱼头”做砸后,一度非常消沉。妻子因为生病,需要毒品“镇痛”,慢慢地就染上了毒瘾。马某紧随其后,也与毒品交上了“朋友”。
吸毒费钱,积攒下的老本很快就花光了。马某想,看来,自己“溜冰”还不行,还得让别人也喜欢上,这样,可以从买卖毒品中收益。通俗地讲,就叫“以毒养毒”。
马某从此走上了不归路。他通常是把从“上家”处买来的冰毒,分包装成一套一套,每套的分量为28克,再送货上门,卖给其他“下家”。
做水产生意很上心,做“鸦片”生意,马某依然很投入。据他到案后自述,有一次,因忙于送货,他两天两夜不吃不喝不睡,结果因为疲劳过度,加上低血糖,在送货途中昏倒,被人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4月27日下午,闸北公安分局刑侦支队缉毒队,在马某的暂住地门外守候伏击。当时,马某正准备外出送货。这一天,平时不戴眼镜的他,却特意戴上了一副平光眼镜。一出门,早就守候在门口的缉毒队警官从身后拍了拍他的肩膀:“我是警察……”马某知道东窗事发,乖乖地跟随民警上了警方的车。
在马某包里,警方搜出了四小包冰毒,还从他的住处找出了尚未分包的冰毒。经清点,共缴获用茶包包装的冰毒1400余克,以及麻果540粒、K粉25克、大麻60克,并查获吸食冰毒用具一副。马某承认,这些都是“上家”卖给他的。
当天下午4时许,警方在开鲁路将另一名贩毒嫌疑人林某抓获,并在其暂住地缴获冰毒4小包以及吸食冰毒用具一副。
病中吊水还在贩毒
在该系列案中,为了牟取暴利,一名温州籍毒贩的举动,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据缉毒队警官介绍,此人名叫傅某,因病在医院吊盐水时,还念念不忘贩毒事,一边吊盐水,一边与“下家”联系毒品交易。
当然,这一切都没能逃过警方的法眼。这天,傅某带着毒品从四川来沪,闸北警方一路跟踪嫌疑人的车辆,从A5公路到松江,再到青浦,展开跟踪调查。
3月20日,嫌疑人再次在市区出现。专案组兵分数路出击。当晚7时许,在虹口区东余杭路嫌疑人暂住地门口,将犯罪嫌疑人傅某擒获,从其随身携带的紫红色环保袋内,缴获出冰毒1500余克,随后从其暂住地室内缴获了红色片剂30余克。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可登陆松江第一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