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进入主城工作,晚上回到郊区居住的“主城+卫星城”模式,松江区在“疏散”人口同时,并配套了一系列住房、产业等辅助措施,并以此来推进产城融合。
据《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改方案(2010~2020)》,位于上海市西南的松江新城,不仅规划松江新城面积将从60平方公里拓展至160平方公里,人口从60万扩容至110万,此外,松江新城主城区东西两侧产业园区也首次被纳入新城范畴。
作为上海人口疏散主要导入区,松江新城建设迄今已有10年,基本完成60平方公里的扩容目标。据介绍,扩容目标下,松江区的做法是,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中心等公租房的建设,让他们在松江实现“居宜、居安、居廉”。
松江区委书记盛亚飞对本报记者表示,一个城市如果都是同一层次的人,这个城市必然是残缺的。不仅不利于人们的生活居住质量提高,也不利于城市的良性发展。大型居住社区还应该和新城紧密结合,包含在新城之内,理想的大型居住社区应该是:动迁房、普通经适房、普通商品房三者的紧密结合,这样的城市才有活力、吸引力。
2010年2月,上海市政府批准了《第二批大型居住社区规划选址》,松江南部区域的核心区列入这次规划选址,占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要求建造不少于820万平方米的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房,估计导入27万~30万人口。
“目前,松江区已建成了18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十二五"期间计划再建320万平方米左右的公租房。同时,松江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已全部享受了免费义务教育。”盛亚飞说,还要为他们解决再就业、维权等一系列民生问题,让他们享受市民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对于未来,盛亚飞表示:“松江新城未来人口肯定突破百万,我们要让一部分松江新城人到上海(市区)去打工,一部分上海(市区)人到松江新城来打工,与中心城区形成有机互动。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如何完善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从单纯的居住功能提升到商务、生产、研发等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
“上海的低端产业和人口集居向郊区新城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趋势,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将会到松江区来工作。 外地务工人员来上海就业,居住是首要问题。” 盛亚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