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中转站在小区建设时已纳入规划,身份“合法”;可使用过程中又影响了居民生活,存在似乎并不“合理”。家住松江区茸平苑25号楼的居民们就遇到了这件备受困扰的事情。
影响居民生活
茸平苑25号的业主顾先生说,小区西北侧距离25号楼不远处有个垃圾中转站,整个小区的垃圾都在此汇聚、清理和装运。尽管垃圾房并不大,也就10多平方米,结构也很简单,完全依靠保洁员的人工劳动。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垃圾房,成了顾先生和邻居们的一块心病。
“每天清晨,垃圾房传来拖拽垃圾桶的响声,加上分拣垃圾、冲洗垃圾桶,吵得人无法睡觉!”顾先生说,即使门窗紧闭,依然能听到噪声,严重影响了他的睡眠。此外,垃圾散发的阵阵恶臭和因此滋生的大量蚊蝇也给25号楼居民带来了困扰。夏天,楼内居民根本不敢开窗通风。
符合相关规定
楼内居民说,这个问题已困扰了他们3年,尽管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始终无法解决。归根结底,原因只有一个:垃圾房的位置和大小在小区建设时就经过规划部门审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记者来到该小区,经过丈量,从垃圾房墙角到东南侧的25号居民楼最短距离为8.03米。根据相关标准,像茸平苑里这样的最小型垃圾转运站,其与附近建筑物最短距离应大于等于8米。这么看来,“刚好”符合相关规定。
松江区规划局规建科的工作人员表示,既然垃圾房的存在合法,就不可能简单地拆除或搬离。尽管居民意见颇大,但也只能在平时的垃圾处理中想办法,以降低对居民的侵扰。
陷入处理“怪圈”
记者随后来到小区所属的五龙居委会,居委会陆书记无奈地说,离垃圾房最近的25号居民不断在居民代表大会上提出此事,居委会也多方奔走,相关职能部门更是来了好几次,但一说到“垃圾房是合法存在”,大家都无能为力。可臭味和噪声又是客观存在,居民也不甘心这样一直忍受下去,这个问题就陷入了“反映-查看-合法-无能为力”的怪圈。
目前,小区居民迫切希望有关部门拿出解决方案,此外,在今后小区的建设中也应关注配套设施与居民楼间的实际距离,在法定的范围内尽量留出余地,给予更多人性化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