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晒谷场上忙碌的乡亲,松江新浜镇黄家埭村党总支书记金刚终于舒展开了眉头:村里18座家庭农场,总算以大家都服气的方式敲定了18个承包户,连申请承包未能如愿的村民也心服口服。
黄家埭村8月启动新一轮家庭农场延包,结果申请者众,平均1座农场起码有4户人家等着包。有的农民辞去在城里、镇里的工作,信心满满准备回村来专心种田。有人找到金刚走后门,有的则托人说情。金刚备感压力,生怕自己“摆不平”。
5年前,家庭农场承包可不是这样。 那时,为了保证上海郊区粮田面积,松江区探索适度规模化的家庭农场,提出每个农场种植面积100亩到150亩,政府给予扶持服务。但由于初期政策不明朗,农民也担心大面积种植的风险,村干部做足思想工作,才让16户农民将信将疑当起了“农场主”。第一批承包户徐六弟告诉记者,那时种粮实在没赚头,一年下来只赚个口粮,许多村民自愿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然后外出打工。
还是这位徐六弟,这次又获家庭农场的新一轮承包权。他乐呵呵地说:“包农场虽然辛苦,但比外出打工赚钱多。这一点,大家现在都看出来了。”
徐六弟承包家庭农场前,自己种10多亩地,还外出打工,每年能有几千元积余就不错了;但这几年,每年都能净赚7万元左右,可以供两个孩子读大学,这在以前根本“供不起”。眼下,他又参加了农机手培训班,准备买台大型收割机,既可自用,也可通过为其他农户服务赚钱。承包家庭农场的不少人,这几年都在松江城里买了商品房。
种粮为啥能多赚?松江区农委副主任范文弟算了几笔账:首先是政策惠农,中央、市、区三级补贴加起来,每亩稻田有500元左右。其次是风险降低。现在种水稻有了农业保险,松江区还提供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烘干、统一收购。再次,每户农民经营面积适度,收入也实现“规模化”,若仅以一年每亩赚500元计,100亩净收入也可达5万元,优于外出打工。再加上粮价逐年上涨,种粮收益更加可观。
为了让申请承包者公平竞争,黄家埭村公布了详细准入门槛,组建起由党员、群众、退休干部代表等16位村民组成的“资格审核小组”,村干部则避嫌不参加。经过几轮筛选,最终落实18位承包户。
据悉,在整个松江区,家庭农场承包者已达1114户,经营面积占所有粮田73%。而5年前,该区家庭农场承包者只有400多户。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可登陆松江第一招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