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巴比馒头”,松江几乎无人不知,其在松江共有60家门店,每家门店日均销售2000个包子,每天在松江的固定销售人群近万人。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佘山的“巴比馒头”生产基地(又称“中央工厂”),亲历馒头生产的全过程,发现这是个胸怀大志向而又特别“胆小”的企业。
进入厂区需经过严格消毒
“巴比馒头”中央工厂规模不小,一栋大楼里设有原料加工区、成品加工区和冷藏区。下午3时,该公司负责人刘会平带着记者进入生产区域实地查看。进去前,记者先被要求带上帽子,并且必须将头发全部藏到帽子里面,穿上了和工作人员一样的“白大褂”,还要戴上口罩和鞋套,接着是彻底洗手、消毒,为防止洗净的手再次接触水龙头,用的都是脚踩式冲水设施。即便如此,入口处还站着两名工作人员,手里各拿着一个工具对着记者身体上下移动,一刹那间记者还以为是到了机场的安检处,原来他们手里拿的是吸尘器,专门用来吸掉衣服上可能携带的毛发等东西。办妥了这一系列严格的“手续”后,记者才被允许进入生产车间。这里生产9种带馅的包子,还有南瓜馒头等不带馅的早点。
在看完原料加工区后,经过一片空白区域时,记者试图摘下帽子,刘会平赶紧制止,并说:“只要在生产区,就要全副武装,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这句话让记者对这里严格的管理制度肃然起敬。
一颗青菜经9道工序处理
到了加工区,眼前呈现一派忙碌的景象了。“巴比馒头”的香菇菜包子是卖的最火的,所以加工量最多。据刘会平介绍,清洗青菜是最耗人工的一道程序,在一个四五十平米的加工区里,近百名工人正在掰菜,把一棵棵小青菜全部都掰成一片片菜叶,去掉其中老黄的叶子。刘会平说:“这里所有的青菜都是从各个生产基地运过来的,一天有近2万公斤。为了彻底清洗,我们要求把青菜全部掰开,确保每一瓣青菜都是干净的。”
手工掰好的青菜被浸泡在清水池中,然后再进行漂洗、蒸熟、冷却、切剁、拌料等共9道工序。刘会平说:“有一点很重要,青菜被沸水烫熟后,要马上浸入冰水中瞬间冷却,这样包成菜包、上蒸笼蒸的过程中,菜馅才不会变黄。”记者摸了下冷却设备,果然是冰冷的感觉。而青菜和香菇搅拌打包后,需要经过金属探测仪挑拣。此后在做成包子后,还要再经过一次金属探测。
在生产基地,记者还见到了家家户户都在用的各大品牌配料,而且都是桶装而非散装的,如海天酱油、太太乐鸡精等。据刘会平介绍,为了防止买到地沟油,他们都是自己到市场采购猪膘肉,然后自行熬油。为了肉鲜味美,他们所用的猪肉均是爱森牌冷鲜肉。
让更多人品尝“巴比馒头”
“巴比馒头”的创始人刘会平,今年才34岁。2001年,他开出第一家当时还叫“刘师傅大包”的早餐店,2003年才改名“巴比馒头”,不到十年时间,现在“巴比馒头”在长三角地区有近600家专卖店,其中上海地区560家。事业做大了,记者发现他的胆子却很小。记者跟着他参观的时候,他逢人便说要细心一点、认真一点。在馒头生产厂区,记者好奇地想伸手摸摸冷却后的香菇,他一把挡开记者的手,表情十分紧张。他说:“我们食品企业,安全就是生命,所以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胆小的刘会平却胸怀大志,他要把“巴比馒头”做到和肯德基、麦当劳一样闻名。为了进一步节省成本,把好原料关,“巴比馒头”将延伸产业链,拟建自己的农业基地。他说:“在我这个农业基地里,推行循环利用,真正做到有机种植,这些项目明年年末就会启动。”此外,刘会平打算增加产品种类,生产“巴比”牌水饺、汤圆等。届时,“巴比馒头”将是另外一种新气象,不仅在长三角地区可以品尝到它的美味,而且品种丰富,味美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