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居住社区的建设,将让泗泾镇在今后几年内驶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通道。但人口的快速集聚,也让泗泾镇感受到了压力:虽然第三产业比重高,但水平却不高,尤其是以消费为主的第三产业仍是短板。找准城市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对症开方,“今年初,我们明确了泗泾镇的定位,就是作为松江的重要门户,主动接受大虹桥的辐射。”泗泾镇党委书记俞中华表示,这要求我们既要避免城市化进程中“乱”的现象,又要防止公建配套“弱”的问题。
特色组团避免“乱”
今年1-2月,泗泾镇实现增加值7.89亿元,同比增长0.4%,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占到46%,远高出全区三成左右的比重。但这样一张成绩单,并没能让俞中华感到满意:第三产业中房地产的贡献占到了四分之三,而以消费为主的新的增长点却难以形成。在他看来,同时拥有别墅群和大型居住社区的泗泾镇,居住人群属于“哑铃状”,消费市场是典型的“两头不靠”——高端的留不住,低端的小而散。
清醒的判断,催生出新定位、新思路。针对多元化的人口结构,泗泾镇将今后商贸业发展定位于特色组团的方式,就是既有满足大众需求的生活服务业,也有满足高端消费需求的销品茂、高端购物中心等,同时还有针对物流总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的消费设施,形成多层次的服务业布局,并通过规划布局避免城市化进程中“乱”的现象。
针对初具规模的松江钢材城、闽台农业产品交易市场、五金城等专业市场,泗泾镇将着力进行转型提升。不久前,泗泾镇就召开一次提升市场管理水平的专题会议。以钢材城为例,泗泾镇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进行调整,将现有的仓储、吊装、堆场等产业链低端的环节逐步向外转移,同时向电子交易平台方向发展,留下钢材市场交易中的办公、销售、结算等环节。
集体经济防止“弱”
与大多数街镇一样,今年前两个月,泗泾镇的财政收入也出现了下滑。尽管背后有季节性因素、宏观政策等的影响,但让俞中华还是看到了背后的矛盾:随着资源瓶颈的日益凸显,过去靠土地收益补充财政收入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了泗泾镇破解城市化进程难题的一条新出路。
俞中华告诉记者,今年11月,泗泾镇将完成农村集体资产合作社的建设。根据规划,这个当地居民作为“股东”的合作社,将发挥集中、集约、集聚的优势,每年新开工项目不少于两个,投资不少于5000万元,项目主要集中在公建配套设施、老镇改造、商贸业发展等。今年,镇集体资产就将投资建设一个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金领公寓”,服务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俞中华说,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在一两年内分红后,泗泾当地居民有望成为同时拥有薪金、租金、保障金、股金的“四金”人。
让泗泾人成为“四金人”,泗泾镇还将在老镇改造、城镇建设等方面投入大手笔,将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在老镇改造方面,泗泾镇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对10万平方米危房的改造和修缮,同时结合历史风貌区的优势,推进一些老地块、老马路的改造。城镇规划建设上,则将通过调研,选定一个适合泗泾镇的建筑风貌,形成自己的风格,一改过去各种建筑风貌并存的“大杂烩”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