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古称华亭,别称云间,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过,记者在最近的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市民对于城区的路名感到不是特别的满意。一位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女大学生告诉记者:“我们学校附近都是带‘文’字的路,什么文汇路啊、文翔路啊、文诚路啊之类的,大学城这边是文化气息比较浓,但是也不能就认准一个‘文’字嘛,搞得好像词‘穷’了一样。”
路名里少了点“文化气”
在松江,我们总会看到如中山中路、中山东路、中山西路,谷阳北路、谷阳南路,荣乐东路、荣乐中路、荣乐西路等以方位命名道路的情况。这样可能方便记忆,但未免有“潦草取名”的嫌疑。市民陈先生表示,一个好的路名往往能使该地段“蓬荜生辉”,所以千万别小瞧了这路名,“像‘黑鱼弄’、‘白龙潭’这样的名字,不仅生动有趣,听了也不免引人遐想,很想知道名称里蕴含的故事或起名的缘由。”
市民李小姐认为,“松江新城的环境有目共睹,但是也该借好听又有‘营养’的道路名字来给新城加分啊,马路上每隔一段路就会有道路的指示牌,试想如果来松江旅游的游客在指示牌上看到富有诗意的道路名,应该会跟开心吧。关键是,道路名会和整个城市的氛围相得益彰,说不定还会被很多游人津津乐道呢。”
丰富的“储备资源库”
如何给松江城区取一些“诗意”的路名?对此,很多热心市民纷纷支招。市民李先生表示,“松江历史悠久,又出过很多文化名人,我们何不效仿效仿其他城市的做法,以历史名人命名道路。比如,东北城市哈尔滨就有赵一曼街、靖宇大街、兆麟街,这样的命名方式,不仅让走过路过的人永远记住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也营造出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李先生进一步补充说,松江历史上涌现处大量的著名人士,诸如,晋代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元代的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云间派文学”领袖陈子龙、明末著名农学家徐光启等等,这些彪炳史册的文化人,用他们的名字给道路命名,会使今天居住在松江的人们更加了解松江的历史,热爱松江,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也有部分市民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家住人乐小区的张老伯说:“像我这样自小就住在松江的人,对很多路名早就习惯了。假如真的更改了路名,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就像到外地旅游一样,一切都是陌生的,不习惯。”
一些年轻人则认为路名和人名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是一种识别的符号而已,只是一个代码,不必在路名上斤斤计较,“大动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