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邮亭、叠彩墙面、街头雕塑、有轨电车,绿荫下的长椅、鹅卵石的街道,哥特式教堂、维多利亚式露台,还有小桥、湖水、人家……徜徉其间,宛若置身欧洲的某个小镇。有其“形”,更要有其“情”。充斥着时尚气息的“2012奥思丁春夏新品发布会”、洋溢着浪漫元素的“上海市首届婚恋博览会”、蔓延着艺术情调的“泰晤士小镇圣诞音乐会”……厚积数年而薄发,泰晤士小镇以创意为名、时尚为义、文化为核,正不断诠释着上海时尚新地标、艺术派对好去处、创意产业聚集地的新内涵。
创意小镇,在取舍间成长
早在2006年,位于泰晤士小镇内的“第一视觉艺术广场”就被认定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10年,园区从最初的一栋楼扩充到1平方公里,并更名为泰晤士创意产业集聚区。从一栋楼到1平方公里,改变的不仅仅是范围,“艺术小镇、创意小镇、浪漫小镇”的定位,让创意开始在此汇流。
“过去,我们也曾想着引进一些品牌连锁店,但由于小镇的特殊环境,大多留不下;如果单纯引进办公,又与创意产业园区的氛围相去甚远。”园区负责人坦言。一度的“冷清”,却让园区有了更多的思考,也逐步摸准了发展创意产业的脉络——就是要在丰富小镇商业业态的同时,让商业、创意、办公、产业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思路决定出路。小镇在招商引资上设定了特别的门槛,并在这个定位下坚持自己的取舍标准。招商前期,小镇会对意向商家的商业背景、综合实力、业态定位、功能布局设计等进行严格审核,对不符合业态规划的项目坚决说不。2011年,就有20多个提交了业态方案的意向客户,由于未通过审核而被拒之门外。
不仅要严把落户门槛,还要对已落户的项目不断进行调整。近年来,一批与小镇业态不符、经营没有特色的商家都被列入这个名单。去年一年,小镇就对相当数量的小型婚纱公司进行整顿;并与经营没有特色的一批商家解约或不再续约。园区负责人表示,执行这样严格的商业准入机制,必然会对小镇初期商业的导入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肯定是利大于弊。”
取舍之间,泰晤士小镇的创意氛围日渐浓郁。每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背后都有着一个与创意相关的产业的支撑。一家咖啡馆的楼上同时藏着一个装潢设计产业;一家衣服商店的背后是主人总代理着数个欧洲顶级服装品牌;入驻小镇的炫童动画,与国内外多家东华传媒名企有着深度合作,今年国庆期间,该公司原创的第一部国产动画片有望在全国上映。
2008年,园区仅有75家企业,到2011年底,这一数字已达402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2.3亿元,税收6.4亿元。
创新管理,保住风貌底线
去年11月,一场“万人相亲会”使得泰晤士小镇人气爆棚。一时间,小镇的“浪漫小镇”概念开始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小镇商家的陆续入驻,游客量也迅猛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小镇日平均游客量超过1000人次,双休日游客量超过2500人次,五一、十一等日均游客超过6000人次。
有喜也有忧。在日渐增长的人气和商气下,如何保持住小镇固有的休闲、浪漫本色,又成了考验小镇发展的一道新课题。
针对许多房屋进入二次装修的现状,小镇在管理中实施严格的流程监管,从施工许可到现场监管、从材料运送到噪音处理、从空调外机到外墙开孔,每一环节都有专人监管。对于商铺装修,小镇则要求店面正面必须遮挡美化,其店招设计、店面外部形象设计都实行效果图审批。不仅如此,小镇每月还要召开一次风貌保护联席会议,对近期的风貌保护工作重点进行讨论,对相关申报进行审核,对违章搭建与破坏风貌的行为及时处置。
另一方面,小镇又通过与小镇居民、商家及游客的充分沟通,结合小镇自身管理特点,不断创新出了一套人性化的多元化管理方式。比如停车管理,就依靠价格杠杆,疏导不同路段、不同时间段的车辆有序停放;对原设置在部分商业街区的路障位置进行适当调整,保证既疏导车辆,又不影响商家日常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