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不过是100多亩的鱼塘,但产量不低,成鱼的销售一直是个老大难。如今,同样还是养鱼,但再也不愁卖了——多数被城区游客钓走了。2010年下半年,新浜镇黄家埭村内这块养了30多年鱼的“精养塘”悄悄完成了“转型升级”,摇身变成了“渔乐码头”。
其实,变的不仅是名字,更多的是功能的拓展和延伸。目前,这个集垂钓、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家乐,每到周末,都会爆棚,偌大的停车位被塞得满满当当。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新兴农业旅游景点仅周末两天营业额便可达七八万元,其中垂钓“贡献值”不少于2万元。
既然称之为“码头”,自然是不能没有水。“码头”负责人吴忠欢告诉记者,农庄占地面积总共不过400多亩,其中水域面积就达到了300多亩,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这块地的一产功能。
近年来,依托垂钓项目“冒”出来的农家乐不少,但有亮点的不算多。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码头”内所有的餐饮、休闲建筑主体都是“浮”在水面上的,“底座”是一艘艘巨大的水泥船。6月4日下午,记者刚走进农庄,一股不一样的味道便扑鼻而来,远远望过去,四个木质结构的水上餐厅就像四幢小巧的农家宅院,简单得让人感动。
在一处餐厅外的亲水平台上,来自浦东新区的“姜太公”周先生一边惬意地给鱼钩装饵料,一边忍不住赞道:“能在鱼塘中央凭栏垂钓,还是平生第一次,有趣得很。”
单单只在垂钓上做足文章,“鱼味”显然不够。前不久,“码头”的师傅们又推出了一批和鱼有关的新菜。现在,不少前去游玩的市民花上几百元就能吃到十几道正宗、地道的“全鱼宴”——红烧的、清蒸的、冷盘类的、汤水类的,应有尽有,鲜味十足。其中,番茄鱼片汤还被评为“松江首批特色农家菜”,不少食客在品尝后连呼过瘾。
来钓鱼、吃鱼的人多了,新浜镇当地的农副产品也卖得火了起来。吴忠欢说,最近的几个周末,仅西甜瓜、新浜大米这类农产品每天都能卖到五六千元,有些游客把汽车的后备箱塞满“了,还想在后排座上再放一两箱农产品呢。”“码头”生意好,附近的一些村民也就近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据了解,目前农庄已吸纳十多名当地村民,他们中多数是年龄大、文化低的就业弱势人员,人均月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附近村民任大弟今年50多岁了,原来一直在家务农,收入微薄。自在“码头”担任养鱼“总监”一职后,每月收入达到3500元左右,家里的日子一下子好过了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码头”的船上,游客还可以在迷你酒吧、KTV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不仅如此,农庄还在鱼塘周围新建了一个有完备设施的拓展训练基地,目前已与沪上多家知名拓展培训公司展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