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肉粽还有哇,我要30个。”“今天没有了,不好意思啊!”“那五花肉粽呢?”“也没有了,明天再来吧。”一大早,位于泗泾镇江川路上的广利粽子店门前,不时有人来买粽子。而像这样的对话,“掌门人”王佩华这些天每天要重复上百次。
百年老店有秘诀
临近端午节了,专程赶来买粽子的人越来越多,王佩华的广利粽子店正加班加点包粽子。不到20平方米的店面里,十几个员工在一张长条桌前面对面坐着正紧张忙碌着:卷粽叶、放糯米、加肉、包扎……熟练的基本功,不到一分钟就包成一个;一旁的费老伯将包好的粽子一个个修剪整齐、排列装箱,“端午节快到了,这些天订货单位集中来取货,根本来不及做。”费老伯说。连日来,员工们每天凌晨3点起床准备原料,十几个员工一天包五六千只粽子,仍供不应求。
广利粽子店是一家创建于清朝光绪十九年的百年老店,作为泗泾镇传统的“松江名点”,长盛不衰的秘诀就在煮粽子的这一锅“老汁汤”里。一锅200只、一只250克的肉粽,用老汁汤煮3个小时,再焖上2个小时,中间不时加水但从不换汤,煮出来的粽子松、鲜、糯,咸淡适口、香气浓郁、肥而不腻。
广利粽传承堪忧
王佩华从1996年开始经营粽子店以来,在继承广利粽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这一特色产品焕发了青春,重新打响了牌子。但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广利粽的未来却担忧起来:“我今年67岁了,不知道还能再干几年。”王佩华告诉记者,女儿是教师,没时间跟她学这门手艺,而儿子对这个“包粽子”的辛苦活儿似乎也不感兴趣。“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都觉得做这个太累了,付出很多,但收入微薄。”王佩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大肉粽卖4-5元,跟三年前是一个价。而三年来,肉、糯米和酱油、味精等价格都持续上涨,加上人工费等成本的不断增加,现在一个月下来,只够维持基本开销,所剩无几。
虽然对广利粽能否传承下去有担忧,但王佩华依然忙碌着。明天端午节,她还要到闵行区去参加“颂爱国诗魂,扬民族精神”端午文化节活动,将在召稼楼群粽争霸赛中一显身手,展示广利粽子的品牌特色。王佩华说:“只要有利于广利粽发展的机会,我都愿意去试试,希望这门手艺可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