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铜废铁这些看起来不惹眼的生产边角料,也能做成一个大市场。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家从事边角料交易的第三方服务平台,上海加贸边角料交易服务中心在短短一年内,累计成交2097笔业务,交易货值达到2.5亿元,货量3.8万吨。眼下,中心不仅计划要将辐射范围延伸至周边区县,于下半年设立分属机构,还拟将产业链从以保税边角料为主,向一般性边角料拓展。与此同时,中心在近两年内还计划建设样品测试鉴定中心,开发边角料交易电子商务平台,起草边角料交易服务标准等。
看似小商品,却蕴含着大市场。据上海海关统计,2011年,上海全关区保税边角料内销金额约为16亿元。按照我区保税边角料与非保税边角料的比例关系推算,在全市范围内,非保税边角料价值约为1000亿元。区委书记盛亚飞曾指出,边角料是资源,只要生产存在,边角料就会产生,“从全国看,边角料交易可以做大,并成为大市场,中心一定要拓展到一般边角料。”
事实证明“小商品也能做出大市场”。边角料中心从去年7月1日试运营至今年6月底的数据显示,已吸引了164家生产企业、22家回收企业在中心进行交易,成交商品主要为废铜、废铝、废铁、废不锈钢、废镍、废锌、废橡胶、废木材、废皮革、废布、废纸、废塑料和废纤维等13大类货品。
边角料中心能吸引企业的关键在于中心以竞价、招标等交易方式运作,为边角料商品交易提供了市场化的竞争平台。据介绍,中心目前主营的保税边角料,虽说是用剩的,但仍属海关监管货物,不允许随意出关。按照相关规定,保税边角料只有复出口、补税内销、内部回收循环再利用和放弃4种处理方式。过去,大多数企业选择的补税内销,由于直接与回收公司交易,边角料常被“贱卖”,且“低报单价、高报单耗、少报多出”等现象时有发生。边角料中心则打破了原来这种点对点的交易模式,通过公开透明的交易模式,避免了原交易过程中的“寻租”行为等。
在运行过程中,边角料中心还构建了边角料交易的信息管理系统,掌握了我区加贸企业及其保税边角料的大量信息,建立了自有自主的上下游企业资料库及边角料价格数据库。这些,为中心下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提供了基础。
据悉,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目前边角料中心又形成了4项新的主要任务,包括建设边角料交易服务中心,建设样品测试鉴定中心,开发边角料交易电子商务平台,以及起草边角料交易服务标准。其中的样品测试鉴定中心,将引进金属分析仪、能谱仪、扫描电镜等设备,对送达中心的样品进行成分检测,为边角料提供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公共性的检测数据。
此外,除了业务范围要从加贸边角料向一般生产性边角料拓展外,边角料中心眼下还在积极布局,力争将服务功能向区外拓展。根据中心的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中心将在周边的闵行、青浦、奉贤三个区,设立分属机构。中心负责人进一步透露,今后中心将建成上海乃至全国品类最齐全、价格最权威的边角料交易市场,形成以生产性边角料为交易内容的生产资料要素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