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名细心的网友在金山某论坛发现了一个帖子,帖子中提到亭林也有一棵“江南第一松”。网友不禁纳闷:古松历来都是松江石湖荡镇的标志,亭林怎么也有同样的古松?
细看这篇游记,文中提到的亭林江南第一松种植者竟然和石湖荡镇的古松种植者同出一人,都是元代的大书法家杨维桢,树龄也大致相符,约为700年。不同的是,亭林的这颗古松植于私家园林内,而石湖荡的这颗古松则是种植于尼姑庵内;亭林古松所处园林内,还附有一段当年为何种植此松树的传说故事,但石湖荡古松周边却只记载了种植人而没有种植原因。这样看起来,似乎亭林的古松更有可信度了。
然而,传说故事不能代表事实真相。从史书记载中可以了解到,种植者杨维桢曾在松江与张堰杨谦、廊下陆居仁、吕巷吕良佐等人交往甚深,他为松江的历史人文做出了诸多贡献,同时也选择了松江作为长眠之地。
另据松江县志和石湖荡镇志记载,当年康熙皇帝南巡之时,见此松外形雄伟奇特,遂将其命名为“江南第一松”。而亭林该园林内的古松只是随意地与民间传闻结合,没有真正凭据称其为“江南第一松”,显得颇有争议。石湖荡古松因“文革”时期曾遭雷击枯萎,如今没有了当时雄奇的样貌,但从之前的照片上看,还是能够看到它盘根错节、高大茂盛的雄姿,一棵松树几乎占据了整个院子。即便枯萎,如今的“江南第一松”枝干依旧粗壮,而亭林的古松仅仅是栽于花坛内,并无年代久远之感。
一棵已经枯萎的松树又如何与一棵活生生的树木相较?据悉,为了让古松能够“恒久远”,不被拷贝,石湖荡这棵真正的“江南第一松”已经被赋予“新生”,植入了新的树苗,并开始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