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话亭、街头雕塑、有轨电车,绿荫遮蔽的长椅、石板铺就的小路,哥特式的教堂、维多利亚式的露台……一切仿佛是在英国中世纪的街巷之中,但这又不是在英国,而是地处松江新城区的泰晤士小镇。泰晤士小镇的英伦风情迷倒了无数人,但也有人说“泰晤士小镇空了10年、冷了10年”。开盘至今,泰晤士小镇的产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本期焦点以全景视角,盘点泰晤士小镇的产业发展现状。
优雅的小镇,何时才迎来繁华
泰晤士小镇总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60%,是一个具有居住、旅游、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大型社区。徜徉其间,道路宽敞,空气清新。天气好的时候,阳光像是带了某种重量,透过树叶倾泻而下的一刹那,你会觉得时间仿佛停在了那一刻,那些都市里的喧嚣和浮华都被屏蔽在外,所有的思绪都在英伦风情中移步换影穿越时光。
静谧是泰晤士小镇的迷人之处。
去年底,左慧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泰晤士小镇。“选择这里,就是因为安静,楼下是我的店面,楼上就是我的工作室,安安静静地做设计,安安静静地经营。原本工作室是在市区,但是最后还是选择来泰晤士小镇,安静下来,才能做出好的设计。”左慧认为创意与生活相联系,对她来说,有了生活,才会有设计。
翼画廊坐落在旧镇广场里,如今在泰晤士小镇经营已是第三个年头了。军旅画家王荣根在2010年开了这间画廊。翼画廊既是王荣根的油画展览馆,也是他的创作室和教室。“这里很安静,非常适合创作。楼上做画廊展示,楼下还有一部分。游人们可以随意进来观赏,遇到喜欢的、觉得价格合适的,也会有人购买,我还在这里带了几名学生,教他们画油画。”
设计师和画家将泰晤士小镇视为创作的好地方。而即将步入婚姻的新人们则将泰晤士小镇视为见证幸福的好地方。“不用我们推荐,几乎所有的客人都会要求到泰晤士小镇拍婚纱照。它的异域风情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我们在市区和其他区县门店被服务的客人,也有很多要求来泰晤士小镇拍摄外景的。”新锐婚纱摄影的老板陈彪告诉记者。2006年,他在泰晤士小镇购买了一间店面,把这里作为影楼的外景地。
据推算,每天来小镇拍婚纱照的人不下100对,多的时候,一天甚至有300对,一年下来,约有4万对情侣在小镇里完成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一件事。泰晤士小镇,已经成了一座幸福小镇。婚庆产业也是泰晤士小镇目前发展的较为繁荣的产业之一。
表面上同样欣欣向荣的还有小镇里的咖啡馆和茶室。citycafé的时尚摩登,蜗宅的温暖清新,嘎仙湖的老上海风情,yoyo烘焙店的diy乐趣……这些咖啡馆或者茶室,在小镇中经历了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筛选而存活至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韵味和特色,收获了各自的拥趸。
咖啡馆和茶室的欣欣向荣使小镇的文艺气息愈发浓厚,而浓厚的文艺气息又会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和文艺青年们来到小镇。
今年9月中旬,阿根廷登山家、艺术家汤米·海因里希选择泰晤士小镇举办自己攀登乔戈里峰的摄影作品展。
中秋之夜,松江美术馆里响起了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的奏鸣曲。这场公益性质的中秋音乐会让市民们享受了一场高雅音乐的饕餮盛宴。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绘画艺术展”、“魅力松江摄影展”、“上海市市民艺术展”、“星球童耍节”、“泰晤士艺术讲坛”、“欧罗巴艺术之旅——2012国际艺术家邀请展”、“大学生创意市集”等一系列文艺活动将相继在小镇开办。
今年底,位于泰晤士小镇1048号的港式冰室和930号的钟书阁又将开张。泰晤士小镇越来越热闹了。
孤独的内核,产业政策的软肋
优雅静谧、欣欣向荣是人们可以看到的泰晤士小镇的正面,但在它的背面,却是迟迟不盈利的店家、还未对接的产业链。
在鼎盛时期,小镇里曾经同时有过3家画廊,但现在只有翼画廊还处于运营状态。王荣根的收入来源,一部分来自于卖画,另一部分则是教学生画画,一年的收入大概10万元左右,但作画的开支非常大。王荣根非常坦白地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家里人的支持,画廊是不可能在这里开下去的,从开始运营到现在,已经赔进去30多万元了。这对于刚刚起步的、没有资金支持的年轻画家来说,想在这里生存下来是不可能的事。”
不止画廊的运营状况举步维艰,咖啡馆和茶室也是如此。赵晓悦和几个朋友的蜗宅咖啡馆,自2010年圣诞节开张以来,现在的盈利仍不能补平开支。“平时小镇里很冷清,客人也就三三两两,到周末和节假日会好一些,”小赵说。问及为什么还一直坚持开在这里,小赵的回答让人觉得很心酸:“这里有自己的理想。”
左慧的设计工作室开业半年多来,运营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不仅仅做设计,也代理销售。新城公司给予了房租上的优惠,但其他的支持一直没有。这跟之前在市区时候不太一样,当时还有过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在起步阶段,如果能够得到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当然会发展更顺利。”
自2004年开盘至今,泰晤士小镇的定位一直是“创意产业园区”,创意文化是泰晤士小镇的内核。2006年,位于泰晤士小镇内的“第一视觉艺术广场”被认定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10年,园区从最初的一栋楼扩充到1平方公里,并更名为泰晤士创意产业集聚区。去年12月,泰晤士小镇文化产业园获得了第二批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的授牌。
上海松江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是泰晤士小镇的开发商和管理方,他们希望在小镇里可以形成一种“24小时不间断”的创意模式,艺术家们在小镇里是生活者,也是创意者和休闲者。但如果漫步泰晤士小镇,不难发现,休闲、婚纱摄影等店面占了大多数,创意文化相关的店面却是屈指可数。
对于艺术家们来说,泰晤士小镇的硬件和配套设施是无可挑剔的。但在招商谈判过程中,一旦提及产业政策上的优惠,新城公司招商部的员工就哑火了。“泰晤士小镇没有政府层面上的产业政策支持,跟其他地区的创意产业园区相比,没有竞争力,吸引不来艺术家,更不可能形成产业聚焦。”新城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主创者看中了小镇的异域风情和文艺气质,愿意把作品融入进来,但如果要落地注册在泰晤士小镇,那就难了。虽然有了两个市级产业园的光环,但目前小镇还只能拿到普通的经济园区政策。”
产业政策成了泰晤士小镇向创意产业园区进发的阿喀琉斯之踵。
从小镇的定位来说,产业链的发展应该是先有艺术家入驻,形成产业聚集,再有咖啡馆等相关配套设施。但目前,泰晤士小镇的发展是完全相反的,先有了配套设施,但迟迟没有艺术家入驻。这种“本末倒置”的现状也就解释了小镇内的店家运营状况不理想的状态。
综合来看,泰晤士小镇相对成熟的是婚庆行业,但也仅仅是占据了整个婚庆产业链的婚纱摄影这一环。而且很多影楼的壳在泰晤士小镇,主体部分却注册落户在别的地区,这对于小镇的发展、甚至对整个松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先例可借鉴,产业前景被看好
创意产业园区并不是一个新鲜词。在城市实现基本工业化之后,文化创意产业就成为经济转型的催化利器。创意产业园区就是利用地理优势,集聚创意产业形态,从而形成一股创意产业的发展合力。这一点在欧美国家已经得到了验证。而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走在前面的也是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
由远及近说开来,好莱坞当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典范,目前,好莱坞的电影占据了全球电影超过90%的市场份额。美国人不用一枪一炮,仅凭精神消费品就可以征服全世界,电影产业和与电影产业相关的上游和下游产业在好莱坞形成了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这个产业链环,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是精神层面的。
在国内的创意产业园区中,北京798艺术区是自然生成后发展良好的先例。这片工业老厂房,用便宜的租金吸引了那些还不富裕的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由他们改造、发展成为了画廊、艺术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创意形态的工作场所。这种“SOHO式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使得798成为国内文艺青年的朝圣之地,同时更是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应和经济效应。
与798艺术区形成南北呼应的是位于南京浦口的亚洲创新创意产业园区。这一由南京浦口区政府投资12亿美元、占地1300亩的创意产业园区是国内首家“复合式”创意产业园,其主体包括了软件园区、展览展示馆、教育培训中心、创意商品步行街、主题乐园及相关服务配套等,引进包括动漫策划制作等相关数字内容的150家优秀企业分批入驻。
前者是自然生成,后者是政府主导,显示的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回到泰晤士小镇的发展现状,根据新城公司提供的数据,泰晤士小镇在2011年接拍了《剩女的代价》《幸福的约定》《唐山大地震》等影视作品,全年拍摄收入近百万元,同比增长超过三成。但现在,泰晤士小镇也仅仅是一个“不公开的影视基地”,影视产业的上下游还未能形成产业对接。
目前,泰晤士小镇里有美术馆、规划馆、新城油画院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也有韬设计、翼画廊、大卫德堡、二陆山房画廊等多家文化创意工作室与文化产业经营平台,还有艾亚国际文化、塔冷通心灵书舍、牧巢人工作室等一批文化产业在起步发展之中。
一切都还在起步阶段,但可以预知的是,泰晤士小镇的发展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英国人把创意产业比喻为“一个夜色朦胧下的美丽女人”。大家都想娶她,而清晨醒来后突然发现她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丽。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遇到瓶颈,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优势,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政府作为推动者,打开创意产业的大门,然后放手交由市场来运作。这也符合泰晤士小镇的发展现状。
也许,是时候,由政府打开松江创意产业发展的这扇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