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区泗泾古镇马家厅,两位老艺人在白色幕布后舞弄着“皮影角色”,边舞边唱,另外八人拉二胡、吹笛子、敲锣、打鼓配合默契,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赢得观众们的阵阵喝彩,他们以“皮影戏”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为市民欢度春节添喜气。
“微薄的身躯,刻画出厚实尊严,小小屏幕,撑起大大一片天……皮影似神仙,我身轻如燕,你面前忽隐又忽现,飘逸在云和雾里面……”歌手周杰伦在他的歌曲中这样形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皮影是一门结合了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表演形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是最早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艺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被认为是现代电影的始祖。2011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后场打鼓的82岁老艺人朱锦洪介绍说,松江的皮影继承了江南的皮影制作风格,轻雕镂而重彩绘,线条色彩大量运用工笔画的技法俊美秀丽,部分的辅助装饰如龙庭、宫灯、座椅等辅以镂刻,人物造型色彩艳丽,整体效果鲜明亮丽。皮影戏的声腔和曲牌源于地方传统丝竹音乐和传统戏曲及大量的民间小调等,松江皮影戏主要是以西乡调为基础,逐渐形成独特的板腔体音乐,主体是上赋下赋两句组成的基本调,又称悠扬调。还有三番调(探子调)、哭调、朝天子、小更衣(天下同)、柳腰经等,尾声是老旦做亲(唢呐为主)。皮影戏的念白大多用松江方言,间杂京昆念白。
作为目前松江唯一的皮影戏传承人,朱锦洪是为数不多可以熟练制作皮影道具的“老法师”。他说,这个功夫是他当年跟同一个生产队的俞师傅练就的,“那时候我才20岁出头,除了种田基本没什么娱乐生活。”每到春、秋两季农闲时分,朱锦洪跟着俞师傅白天搭台,晚上唱戏,每场皮影戏都要演8-10个小时,“能吸引附近百公里内的乡里乡亲都来看戏”,朱锦洪回忆着当年演出时的盛况。
如今,跟他同年代的另两位皮影戏传承人都先后离世了,“除了失落,更担心的是没人传承。”随着年纪的增大,朱锦洪也考虑过找个学徒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但由于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徒弟很难找。从去年开始,朱锦洪每周三都会去青浦监狱传艺,先后收了六七个徒弟,“目前有一点基础了。”朱锦洪有稍许安慰,“这门艺术很有趣,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这个传承的队伍,让松江皮影戏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