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西路西林路交界处的“坍牌楼”区域,两幢老公房正“脱去”脚手架构筑的“外衣”,悄然展露着全新的风貌:外墙上的青红砖块勾勒出淡淡的古朴风情,花瓶柱和铁艺栏杆装饰成的外立面为之增添一抹民国韵味,与东侧的华亭老街风格浑然一体。
这两幢门牌号为93号和95号的四层公寓楼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去年开始进行翻建、加固,即将作为公共租赁房以解决民生急需,成为此轮老城改造中的亮点之一。
其实,在老城区人口稠密地块建公共租赁房,并不是区委、区政府的初衷。早在十多年前,区规划土地部门就曾对“坍牌楼”地块进行规划设计,计划在区中心医院对面建造一块占地40亩、供居民文化休闲娱乐的休闲绿地。新建项目意味着要拆迁腾地。然而,经过多轮动迁,地块上93号、 号公房有两户居民始终拒绝动迁,95 这个公共服务项目被搁浅多年。动迁双方多年僵持,其它几幢老公房早已夷为平地,只剩下两幢公房孤零零伫立,地块资源被搁置多年。
设计好的规划,是不是一定要“死脑筋”一条路走到底?老城改造能否走出“硬碰硬”拆迁的思路?在项目停滞阶段,区委、区政府一直在思考着老城改造的新路径。
去年,一个“以变应变”的计划横空出世:既然推进受阻,也不必“非得拆”,何不索性就地“建起来”。在对地块进行了反复的勘探、论证、设计后,最终决定缩减休闲绿地南侧的一部分空间,将这两幢老公房进行重新“包装”,并在周边建起三幢新公房,呈现出一个民国风格的围合式建筑群,5幢公寓楼共7400平方米面积将全部用作公共租赁房。
原设计规划已经审批通过,要变动谈何容易。变动,意味着要将原先的地块控详规划和设计“清零”,要花更多的时间、资金、人力成本进行重新设计。单从土地性质来看,为配合此次规划设计改动,休闲绿地的土地性质就前后进行了三次申请、变更。新一轮的控详规划和设计的审批流程也花去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除了地上,此次调整还涉及到了休闲绿地配套的地下1万平方米民防工程建设。在区政府的牵头下,全区各委办局通力合作,民防工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审批,减少了将近2000平方米的面积,并进行了整体移位,最终工程队得以顺利进场开工。
去年11月,93号、95号公房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对两幢本已属于危房的老式公房进行翻修,技术难度甚至比新建楼房更大。工程队攻克重重技术难题,对房屋进行了全面的基础加固和墙体加固等,为两幢危房增添了至少40年的“寿命”。在内部结构方面,改建后的公房每套房屋面积大约为30至40平方米。
一个思路上的“转弯”,困扰地块十多年的难题迎刃而解。目前,地下民防工程即将交付使用,休闲绿地的地上工程开工在即。从整体布局来看,幢公租房位于整个绿地的南侧。北侧5的休闲绿地上届时除了一些公共健身设施外,还计划将两幢原本从华亭老街搬移的明清建筑老宅回迁至绿地,用作民俗风情展示馆等。
对原先两户不愿搬迁的居民,有关部门多次上门沟通,为他们提供了两套方案,可选择在房屋翻建后继续居住,也可选择搬迁。政府灵活变通建设规划和动迁方案,让曾多年僵持的两户居民逐步敞开了心扉,正认真考虑政府提出的两套方案。“坍牌楼”,这块“啃”了近十年的“硬骨头”终于“啃”了下来。这个全新的老城改造动迁新模式也得到了初步验证。如今,这一方法正准备进行第二次实践。在中山中路831弄,一幢面临相同问题的老公房,因处于“黄金地段”,底楼的9户商户迟迟不愿搬迁,拆迁工作受阻。在充分征询居民意见后,我区正准备对房屋进行改造,将6层楼改造成4层半的古朴风格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