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车墩镇变得越来越热闹。因为,它的隔壁就是松江工业区和松江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这些工业园区的崛起,吸引了10多万产业工人汇聚而来。
41岁的韩月江,就是这“10万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他来自浙江绍兴,在车墩镇打工已有10年,曾经是一户农民家里的“18位房客”之一,如今终于住进了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公租房……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中,能否守护好一个个和谐温馨的家园?这是韩月江们渴望和寻找的,也是一个个郊区小镇正在努力构建的。
一户竟住了18家房客
10年前,韩月江还在老家绍兴上班,做着“模具工”的工作,月收入一千多元。后来,有朋友告诉他,上海急需大量“模具工”,月收入可达三四千元。就这样,他和两位朋友一起来到松江打工。转眼10年过去了,他仍留在车墩镇附近的一家模具厂,成了厂里的生产主管,每月收入过万元。
但租房问题却一直令他烦心。最初七八年,他和其他外来打工者一样,一直租住在农家民房里。其中一位房东姓高,租客居然有18家之多。韩月江租的一间平房大约20多平方米,最初几年月租是两三百元,后来变成了五六百元。
人多、房子小、设施简陋,他并不十分介意。最让他无法忍受的,是脏乱的卫生状况和种种安全隐患。
公寓套房租金更便宜
有一天,他在车墩镇李高路上看中了一套出租的公寓房,不仅干净舒适,安全有保障,租金也低于市场价。
去年5月,他和妻子及5岁的儿子正式住了进去。房子在三楼,是个一室户的套房,大约30多平方米,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他说,如今,防盗门一关,真的就像回到了自己“家”里。相比镇上一般公寓房1000多元的月租金,这里只有700元左右,甚至比一些农民出租屋还要便宜。
他所说的公寓房,其实正是镇上第一个“外来人口集中居住中心”。它距离镇政府不远,是一排红褐色外墙的多层楼房,底层和二楼是整齐的临街店铺,大约有几十家,包括劳务中心、小吃店、小超市等。
在负责物业管理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小董说,虽然小区里租住了300多名外来打工者,但三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偷盗事件。
渴望真正融入小镇生活
搬入新家后,韩月江在心理上有了莫大的满足。他感觉到,住在小镇上,生活越来越方便。要买菜,小区楼下就有小菜店;想有更多选择,还可以去附近的两座菜场,只需步行七八分钟。吃完晚饭,他还总爱带上妻儿去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散散步,看儿子练习溜冰。周末休闲,或是开车20分钟去松江新城,或是去镇上的影视乐园,看看那些剧组是怎么拍戏的。“我没有离开车墩的打算,就想一直在这里上班、生活下去。”韩月江说,自己已经把车墩镇当成了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