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一大早,家住佘山家园的张引芳吃过早饭,便骑着电瓶车赶往辰山植物园上班。在休息室她换上工作服,带上了橡胶手套,又一个平凡的工作日就这样开始了。
农民失地不失工作
几年前,47岁的张引芳还是辰山村的一名普通村民,田间劳作外,还织羊毛衫以贴补家用。丈夫患病,不能做体力活,女儿读高中课业繁重,全家收入主要靠家中的几棵梨树和张引芳的女红活,但每月收入也就1000多元。“那时的日子过得很清苦。”张引芳告诉记者,白天她要下地干活,晚上就在家里织羊毛衫。由于自己种地经验不足,时常在打药水环节出错,导致收成不好,收入也不多。2006年,张引芳所在的辰山村碰到动迁,她一家搬进了佘山家园的安置房,农民“摇身”变成了居民,不仅能享有镇保,老人还有了养老金。
辰山植物园的建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当地创造了就业岗位。三年前,通过辰山村的佘山小区及居室绿化养护服务社的推荐,张引芳成了辰山植物园一名保洁员。每天早上7点到下午4点,她都在植物园西片区打扫办公室和盥洗室。张引芳说,在植物园里有许多和她一样的失地农民做着保安、保洁和保路的工作,“知道工作来之不易,大家都干得特别勤快,当上主管的就有好几个。”目前她对自己的工作十分满意,“现在我也是个上班族,每天准时上下班,晚上和老伴出去散散步,偶尔还会到生活服务中心学跳排舞,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辰山村党支部书记黄永奎说,村里的服务社还帮助邻村的许多村民到当地的旅游企业再就业,像植物园、欢乐谷等,都有失地农民。尽管不能种地了,但他们依然能够自食其力。
农家小菜大受欢迎
走进佘山镇新镇村的桃源农庄,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农家气息。据介绍,每逢周末农庄里的餐厅常订不到位子。工作人员小顾说,来这儿用餐的大多是在附近游玩的游客,听说这里的农家菜颇有农味儿,都想来尝尝味道。
原汁原味的农家菜从何而来?原来,桃源农庄的蔬菜都是从附近村民那里买来的。“村民自家种的蔬菜全是当天采摘,特别新鲜。”小顾说,除了蔬菜,一些村民在河里捕到的野生河虾、黄鳝、泥鳅也会卖给餐厅,这些野生河鲜往往是客人们最青睐的。
值得一提的是餐厅里的一位“特聘人员”顾阿姨。50岁的她是新镇村的村民,她做的菜饼可是餐厅里的招牌菜,每天限量供应。餐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少游客都是特地前来品尝顾阿姨做的菜饼。正因为有了“顾阿姨效应”,所以桃源农庄也准备考虑多聘用一些会做农家菜和农家点心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