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暑假模式的松江大学城俨然成了一座空城,2.5公里长的文汇路寂寥冷清,大部分商家已经关门歇业。唯有偶尔走过的留校大学生和少数依然处于营业状态中的门店撑起了些许人气。
记者了解到,选择留校的大学生,原因有多种。有人想在学校复习考研考证,有人想利用暑假勤工俭学,有人已通过求职进入用人单位实习。在留校大学生中,还有一群人,他们怀揣着一个创业梦,决心在这个暑假大干一场。
而让人意外的是,这些高学历人才选择的创业项目并非“高大上”,他们想去干一些诸如“卖猪蹄”、“摊大饼”等“很多没读过大学的人都能干”的工作。这种“人往低处走”的创业方式,成了“80后”、“90后”一代人新的创业主张。手握大学文凭却放下身段的创业有什么不一样?低端创业能否接受市场的考验?“90后”的“人往低处走”又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
“再不疯狂就老了”
“要多少?40个?好嘞,您在家等着,我们一会儿就送到。”摊位前,“猪蹄哥”赖章平一手翻弄躺在烤架上的猪蹄,一手接电话。刚挂掉来电,就迅速安排手下员工帮忙送份外卖。“大学城的那个猪蹄店忙不过来,我找个人去帮衬一下。”赖章平笑着说。
学生进入暑假,对于大学城的许多商家来说,就意味着淡季来了。与其等不到生意,不如关门歇业。而令人意外的是,在一辆美食车上经营的“八戒猪蹄”却生意不断。赖章平道出了其中奥妙:虽然大学生客户群流失了,但是大学城周边小区的居民还是给他的烤猪蹄店带来了好生意。“都是些老客户,他们要么打电话,要么发微信订购,我们把猪蹄烤好后,直接送货上门。”
此时,赖章平正在张罗他新开在庙前街菜市场内的一家门店。新店开张不久,已经有了一些熟客。“这里市口不错,人流量大,很多人来到菜场买菜就顺便买点烤猪蹄回去。”赖章平告诉记者,除了这家店外,“八戒猪蹄”还在北京开了一家门店,“希望‘八戒猪蹄’未来会成为一个连锁店经营品牌。”
赖章平,2008年从华侨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浙江一家公司里做工程师,每月收入5000多元。后来他辞职来到上海干起了“烤猪蹄”的行当。“我觉得打工没有意思,永远找不到出路,趁年轻,还是要出来闯一下,再不疯狂就老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赖章平看到了商机,“在成都看望同学时,看到他们学校旁边有一个卖烤猪蹄的小摊位,面积很小,年收入竟有300万元。”2012年,赖章平看望在成都读研的发小李功福时看到了这个商机,就与李功福、大学时候的好兄弟李洪临商量着一起创业。三个“理工男”就此玩起了“八戒烤猪蹄”,赖章平也毅然辞去了他在浙江的工作。
为了做好烤猪蹄,赖章平还专门到四川成都一家猪蹄店学习,回来后又不断试验,对其口感和调料进行了改进。在陪伴赖章平一起创业的弟弟看来,表哥是个极富耐心的人。“为了做好卤水和调料,他不知道试验了多少遍,有时候我半夜醒来,看到他还在一锅卤水前研究。”
“猪蹄经过长时熬制的卤水加工,再用炭烤,撒上芝麻、花生、小葱等香料,表层香酥爽口、里层细嫩有筋。”每份烤猪蹄价格8元,加上“八戒猪蹄”保留了原有的营养成分,大学城店面一开,赖章平就成了红人。有人为了尝尝猪蹄味专门坐地铁从市区赶来,有人听说店主是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不当白领改卖猪蹄的,也想来看看。
从去年8月起,赖章平每天要卖出300余只烤猪蹄,“基本上靠听就能够晓得火候了,先是闻着有点焦香,再听到‘嗞嗞’响就快好了”。赖章平说,烤蹄从下午3时开始销售,一天可收入2000多元,净赚500多元。遇到高峰时,每天甚至可以卖出800多只烤猪蹄。第一家店开起来后,今年6月,赖章平着手开出了庙前街门店和北京门店。
一路走来,在经历创业期的跌宕起伏外,赖章平坦言,“也承受了一些心理压力”。赖章平老家在江西农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实农民,一心只希望培养出几个大学生,希望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跳出农门。“最初创业时,我都是瞒着父母的,不敢跟他们说我在做烤猪蹄。”赖章平说。“舅妈知道后一开始很接受不了,好好一个大学生干嘛不去考个公务员,或者去企业找份好工作,早知道要卖猪蹄,还读大学干嘛?不光家人质疑,身边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赖章平的表弟悄悄对记者说,自从大学城那家店开起来后,家人的想法渐渐有了改变。现在赖章平的父母、弟弟、表弟等都成了猪蹄店的“员工”。
“我们家里人现在都很支持他创业,我表哥有几个研究生朋友,现在在企业的收入也就是年薪20多万。”在只有初中学历的表弟眼里,赖章平很值得他欣赏,“他一个大学生能放下身段干这个,本身就不容易。而且,他卖烤猪蹄的一些想法、创意,也让我感觉到,不管做什么生意,哪怕卖个猪蹄,也是需要有知识的。不重视知识的人,也许可以烤出好味道的猪蹄,但是你可能做了并不会卖,卖也卖得不好。”
同样在去年开始创业的“涛哥梅干菜饼”最近也在庙前街附近开了一家新店。“虽然创业艰苦,但我们还是会继续走下去。”“90后”大学生李涛对记者说。
体验经济里玩“超前营销”
除了热衷服务业的传统领域外,也有一些大学生,希望从服务业里探索新的消费需求和盈利模式。“做饭,是一件家庭生活的烦心事,却可以开发成年轻人的体验式经济。“最近,在松江大学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毕业生乔帅开办了一家“Ikitchen创意厨吧”,大学生购买饭菜原料在厨吧加工,还能与朋友们聚会、娱乐。“以厨会友”,成为大学城里新的流行时尚。
四年前,乔帅从山西考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攻读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在国际大都市读书是乔帅一直以来的梦想,没想到大学生活还未开始,上海的饭菜先给他一个“下马威”——上海饮食偏甜,且以米饭为主食,从小吃面长大的乔帅很不习惯。“每天都吃不好,瘦了好几斤,两个月后就因胃穿孔住院两周。”出院后,乔帅尽量找地方自己做饭。也从那时起,他萌发了要创办一个与做饭有关的项目的想法。
今年6月,乔帅大学毕业。没有与其他同学一样按部就班地寻求一份工作,而是与两个合伙人一起,在松江大学城开办了一家“Ikitchen创意厨吧”。在这里,大学生们可以体验做饭的乐趣,还能与朋友们聚会娱乐。乔帅以创意厨吧为基础,开设网络平台,让大学生们“以厨会友”。做饭在这里变为了一种娱乐方式。
然而“略显低端”的餐饮服务创业项目也让乔帅一度很苦恼。“政策转变了,基金只提供给那些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我申请了两次,每次都在终面时因为科技含量不足被淘汰。”没有经费,让创意厨吧的项目一度搁浅。第一笔创业基金的获得也很有学生色彩,乔帅在参与创业比赛时,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两个人找到他,提出愿意出资跟他合伙创办创意厨吧。于是三人筹集了20万元,厨吧开起来了。
创业初期,乔帅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节省成本。厨房灶具、厨具投入很大,如何节省这部分资金,乔帅想到了“超前营销”的概念。“大学生如果在创意厨吧娱乐时接触到了这个品牌的厨具,会将大学期间的美好情感一并带入。毕业后成家立业,会首先想到购买该品牌的厨具,这是对大学生的超前营销。”就是凭借这个方法,奥普生产商免费提供给乔帅4套整体厨具,节省了四五万元成本。
大蛋糕里找到新空间
又到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再次摆在社会面前。日前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传出消息,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国家首次把“推创业促就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将推动大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抓手。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帮助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按照上海占全国727万应届毕业生的比例,沪上大学生创业队伍这3年间将近两万人,可以预见自主创业活动“填补”就业岗位需求的比例会大幅提高。
“今年国家首次把‘推创业促就业’摆到突出位置,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遇上了最好的外部环境。”此次国家推动大学生创业的举措中,非常重视服务业的发展,要求各地区加快发展各类生活性服务行业,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不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这一利好消息让不少创业大学生感到兴奋,乔帅表示:“也许今后大学生推出的服务业类的项目会更容易通过基金会评审。毕竟不是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能成为高科技尖端人才。”
本次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有一条具体政策:对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创业中心里,记者遇到了几位前来申请创业贷款的学生。有两位来自美术学院的学生,想开一个艺术工作室,专门设计创意产品。学生告诉记者大学城学生多,尤其是毕业季节的时候,很多大学生想做个毕业礼物留念,他们觉得这一块有市场,因此想成立一个艺术工作室,专业服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一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生表示,想成立一个公司解决大学城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大学城的快递多是只分发到快递集中点,有些学生没时间去领快递,快递大量堆积后也常发生遗失现象。我们希望做好服务把每一份快递都交到学生手中。”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公众所推崇的往往是高科技创业,实际上这样太过局限,导致创业的人数比例少,成功率也低。“在美国,大学生创业率达20%,韩国大学生创业率更高。而人社部今年5月的数字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仅1%左右,大学生创业面临很多难题,还未成气候。”他认为,应当要鼓励“立大志、做小事”,有创业理想的年轻人可以介入任何一种行业,当然必须脚踏实地一步步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大学生们拥有比别人更先进的经营思路,或许可以改善行业的整体竞争模式和环境。“不要小看创业。”熊丙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