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将至,围绕元宵节的各种民俗活动也闹猛起来,市民纷纷抓住猴年春节最后的“狂欢”,喜迎元宵节的到来。在松江,传统的元宵节民俗更给节日增添了文化味和喜庆味。今天,记者就为您盘点一下松江传统的元宵节习俗。
赏花灯
今年,方塔园仍不会举办灯会,这让不少市民颇感遗憾。松江民俗专家欧粤介绍,历史上松江镇上历来没有大灯市,每年元宵节前仅在西门外等处有售纸灯,以蝴蝶、兔子、荷花、走马灯居多,一般是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八落灯。
“元宵踏月闹春街,同走三桥笑堕钗。一路看灯归去晚,却嫌露湿牡丹鞋。”这是《松江衢歌》对松江地区的元宵民俗所作的生动描述。欧粤介绍,松江的纸灯曾以华阳桥的伞灯最为出名,伞灯是一种刻纸夹纱灯,用当时松江特产的“淡笺”,镂刻山水、花鸟、戏文等图案,玲珑剔透。据清代后期毛祥麟《墨余录》记载:沪邑“元宵灯以伞灯为重,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或以五色锦笺缀成,魔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遗憾的是,到了清末,松江华阳桥伞灯逐渐失传。据介绍,以前的松江,逢太平年景,都会有人倡议集资,在县城西门口搭建彩棚张灯,年轻人则在元宵节晚上到街上舞龙灯、串马灯,各舞灯队争奇斗胜,非常热闹。
猜灯谜
元宵佳节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活动。在古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语。松江写灯谜的民间高手周耀林老人说,灯谜又名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庾辞”。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猜谜盛行。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
周耀林老人介绍,灯谜有它独特的结构,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而在写谜面时,又有上百种的谜格。所谓谜格,就是按照规定的格式,把谜底字的位置、读音、偏旁进行一番加工处理后,来扣合谜面,这是因灯谜向着更高难度的方面发展而创造的。周耀林在写谜语时用秋千格、卷帘格、徐妃格、粉底格、调头格、燕尾格、求凰格等居多。
在区图书馆,馆方还将举办少儿元宵猜灯谜活动,让少年儿童读者互动参与,一边看灯,一边在花灯中找灯谜、猜灯谜,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
吃汤圆
汤圆,意味着团团圆圆,所以吃汤圆自然也是元宵节里少不了的。这几天到各大超市、便利店购买汤圆的市民明显增多,各种馅料、口味的都很受欢迎。
最受欢迎的当属一些老字号汤圆。在泗泾镇,“阿六汤圆”就是人们争相抢购的汤圆。据传当年,出生当地的著名报人史量才都对“阿六汤圆”念念不忘。据介绍,“阿六汤圆”始创于清光绪年间,是泗泾当地的品牌点心。“阿六家汤圆用料考究,用松江特色香粳米磨成水磨粉,馅选用纯精腿猪肉,制成肉糜后再放入麻油、芝麻粉及其他调味料。”
还有的市民则买来糯米粉、汤圆馅、红糖、黑芝麻等原材料,回到家里自己做汤圆。有市民告诉记者,随着现在对饮食健康的注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按照自己的口味和健康情况选购原材料自己动手做甜点。而且,“自己动手做汤圆,家人不仅能亲身体验包汤圆的乐趣,还能加深对传统节日的感情,培养好的家风。”
据了解,在元宵节当日,方塔园也将为入园游客免费发放烧好的汤圆一份,共发放10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