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花坛边小袋垃圾“昼伏夜出”,“潜伏”位置离垃圾分类点不过百步。8月14日晚,在小区垃圾分类点投放垃圾的路上,记者又看见了一个黑色垃圾袋“潜伏”在草丛里。事实上,像这样的小袋垃圾在夜色里悄悄“出现”,等到白天保洁人员上岗后默默被清掉的现象在这条小路已经上演了很多遍。尽管上海垃圾分类落地已逾三年,但这种不文明行为在许多社区里并未绝迹。
“多走几步就能投放,为何总是扔在此处?”带着疑问,记者连续观察了数日,发现小区居民大都选择分类好垃圾扔到固定点位,唯有此处总能碰上几袋垃圾,而天亮之后垃圾消失,一切干净如常。
“没办法,我们只能让物业和保洁员早上多关注,一看见就收拾掉。”提及该现象,社区工作人员无奈地说,自从垃圾分类实行以来,这一角落便经常有人偷扔垃圾,“车位旁边本来设有一个垃圾桶,垃圾分类点建好后就撤掉了,还特地竖了个牌子。但很多人还是会习惯性地丢在那里”。在提醒、宣传的同时,小区物业在提示牌正上方安装有一个摄像头。尽管社区多措并举,“昼伏夜出”的垃圾袋依然时常出现。
为了尽可能地制约此类不文明行为,守护小区环境整洁,全区各个居民区也都各出奇招设法约束。除了常见的居民公约,不少居民区还引入了技术手段,通过“非现场执法”精准锁定、耐心劝解,引导乱扔垃圾者多走几步,从我做起守护社区环境。
“自从去年联合城管执法部门通过监控视频查处了两例乱扔垃圾行为,这方面问题明显减少了。”岳阳街道龙兴居委会副主任沈金说,精准锁定不文明行为并加以劝诫、惩处,是目前应对此类不文明行为的有效手段。“做好文明风尚宣传后其实大多数人都非常自觉,对于少数不文明的行为,还是需要完善监督和巡查。”南园子小区和松汇小区的物业经理黄超对此也深有同感,两个小区全面翻新、完善了监控探头,并对垃圾分类点周边进行重点关注。“发现乱扔垃圾就查监控锁定当事人,第一次上门劝告,屡犯就联系城管队员一起劝诫,早介入、早制止。”黄超介绍,几次下来,乱扔垃圾的现象逐渐好转。
一纸一屑煞风景,一举一动显文明。科学分类垃圾、合理投放清理以守护美好环境的动力其实应内发于心,“昼伏夜出”的垃圾袋虽图了方便,却脏了环境,丢了文明。从我做起,多走几步,环境改善的努力尽在点滴。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可登陆松江第一招聘网>>